沙岩常常会让张琰莫名地想起在洛明工业学校上学时,自己的前任希望文学社社长魏一涛。他不苟言笑,浑身散发着诗意和淡淡的才气,他冷静而成熟,是工科学校里典型的文化人,也是名噪全校的校园诗人。虽然沙岩跟魏一涛没有任何关联,但好几次,张琰一看到他都会想起他。
沙岩对新闻采访和新闻稿件的要求非常严格,每篇稿件中的采访对象和信息源必须实实在在,绝对不允许出现“大家一致认为”“有人说”“心里想”等字眼,他一看到稿子里的这些措辞就会拍案而起,以质疑的口吻问:“‘大家’是谁?‘大家’姓什么?”“‘有人’是谁?这个‘有人’怎么天天都在说?”“你又不是某某某肚子里的蛔虫,你怎么知道人家心里想什么?”
接着他定然会说:“不严谨,太不严谨了,对文字毫无敬畏之情……这是对记者的侮辱,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对那些有硬伤甚至没有实地采访的稿件,他会立马枪毙,枪毙这类稿件时他从不拖泥带水,跟战场上杀敌一样坚决果断,他对这类稿件他向来嫉恶如仇,他还会把记者叫到跟前愤怒地说:“假新闻是怎么炮制出来的?采访不深入不细致,蜻蜓点水,人浮于事。这样的稿子谁敢发?新闻是什么?新闻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飕飕的寒风斜着吹到脸上,张琰依旧站在原地等待着5路公交车。他脑子里回想着沙岩的对大家的教诲,沙岩不是《生活百科全书》却是一本《新闻学》专业书,一字,一句,一个标题,一个字号,他那里都有标准答案。
天有不测风云。过了一会儿,苍茫的穹空飘起了雨丝,冷冷清清,偶尔有汽车疾驰而过。整座城市静止了,一栋栋建筑,一棵棵大树,一条条街道,一间间上了锁的门面房……一切像是被冻结了。
时间已经到了晚上11点45分,张琰确信5路公交车今夜是不会来了,很明显,这辆公交车不是晚点而是未发末班车。
在原地站了这么久,张琰的感冒也越发加重了。他拿出本子把体验的情况简单地记录后转身离开。这时,雨丝里夹杂着雪粒斜着飘落下来,他恍然意识到现在所有的公交车都已经收车了,他只好沿着人行道朝租住的民房走去。
冬天的雨下着下着就变成了雪,没走出多远,地面就结上了薄薄的冰,落满了雪粒,像谁从天上撒下了一层盐。
夜已经深了,街头的出租车大都亮起了空座的指标灯,司机不时冲着张琰摁响喇叭,紫华出租车的起步价是5块钱,而从这个地方把他拉到住处至少得12块钱,张琰摸了摸口袋,囊中羞涩。这个月的工资到现在还没有发,过两天,他还得给房东王叔交房租,他几次咬咬牙,终究没有打出租车。
孤独的身影在无精打采的路灯下向前移动着,路灯的一束束灯光将雪花照得格外的白,雪花在城市的光景里飞舞着。感冒让张琰非常难受,脚步竟是那样的沉重。
从毕业后来到这里,他始终觉得城市是城市,他是他。除了拿到自学考试成绩单时,这座城市温柔地抚摸过他的身躯以外,平时都向他板着一副严肃冷峻的脸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