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濬这边刚刚上书,那边天子就批准下来。显然君臣对此很有默契,这样一来就有九十多名大臣成功脱难,都是有缺点但治事能力颇强的官员,而一些有明显问题但三年任期未到的官员,丘濬并没有反对罢斥。在丘濬看来,他已经相当友好,王三原该知足了。
但是王恕知道此事之后,立刻上奏折反对,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四品以下官员,京察结果也是几方认可的,内阁不能随便找理由救人,要是开了这个先例,以后京察外察都别干了。
王恕的理由也很有道理,但此时天子已经很不耐烦了,所以王恕的反驳他看都没看,对着萧敬说道,“朕任王恕罢去二千多官员,他还有何话说。朕不是太甲成王,不能万事都由他。”
萧敬连忙跪倒,哭着进谏道,“王恕刚直忠贞,天下皆知,皇爷此说,万万不可流传出去,如此置王恕于何地?又置皇爷于何地?”
弘治也只是发泄心中的愤怒,听完萧敬的劝谏后,叹息了一声,说道,“萧伴伴说的对,朕今日才明白,唐太宗为甚要推倒魏征的墓碑,这样的大臣确实难以驾驭,让人又爱又恨!”
弘治感慨完之后,又说道,“卿可传旨王恕,朕圣旨已下,绝难撤回。”
王恕得到天子的回复后,立刻请求辞职,这是文臣此时的常态,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只能辞职,弘治想都没想,也迅速驳了回去,“京察已终,卿当立刻任用官员以填补朝中空缺,岂能轻弃于朕,此请不允。”
弘治的反驳很有意思,他的想法是王恕你赶走了这么多人,赶紧把人给我补上,别想着把麻烦留给我,潜台词就是就算辞职也得等到屁股擦干净了再走。
这样一来,王恕也不好继续请辞,但是天子对王恕的态度也公开于众,此时就连王恕自己也知道等他忙完了这件事差不多就要告老还乡了。
所以对于王恕的弹劾就适时出现了,但是弹劾的人却比较有意思,是一个太医,太医院院判刘文泰。为什么是刘太医开了这个头,也是精心挑选的。
王恕在士林中的影响力太大,清望太高,以至于王恕罢斥了二千多名官员,这样严重违背官场规矩的行为,大家伙愣是不敢说他的不是。
可是这位老先生一日坐在吏部,一日大家都没好日子过,虽然七老八十了,但看起来还是身体嘣棒,吃嘛嘛香,一顿饭据说能吃三十碗肉,一碗熟菜,还有一盘大饼。
所以大家不能再等他自然落幕了,让一个不是士林的人来起这个头再合适不过了。反正刘太医也不是混士林圈的,就算有些骂名他也不怕。
而刘文泰刘太医虽然本职工作医术不怎么样,但是刘太医很会处理人际关系,在先帝朝由一个太医升到了太医院使,甚至转行坐到了通政司右通政的位置,与李大魔法师不相上下。
可是与大魔法师的悲惨下场不同,宪宗驾崩,刘太医虽然也差点被治罪,但幸好弘治知道他爹是得了相思病才去世的,所以刘太医总算是保住了太医的位置。
过了五六年,风头过去了,刘文泰就想官复原职,上下关系都打通了,就丘濬都认可了,没想到被王恕驳回了。
这一下刘文泰不高兴了,所以瞅准了机会写了一封弹劾的奏章,弹劾的内容都是实锤。
第一变『乱』选法。一下子干掉这么多人,太『乱』来了,不仅仅如此,还不公正,很多王恕赏识的人虽然业绩不怎么样,但名声好就拿了个优,一些人业绩好,由于不被王恕看重,就只能及格甚至不及格,奏折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大名鼎鼎的张超;
第二,讪君卖直。那本自传咱们就不说了,天子不让说,但是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忠诚的士大夫,怎么能彰一己之善,显先帝之过?
另外奏折提到了一件事,妖人万弘璧当日找群臣的麻烦,唯独对于王恕是赞叹不已。要知道万弘璧连李贤二十多年前的自传都翻了出来,王天官近在眼前的自传却视而不见,这里面到底是万弘璧对王恕另眼相看,还是两人早有勾结,谁也说不准。
这样一封弹劾立刻引爆了早就气息凝重的官场,王恕得知之后,气的差点昏倒,竟然说他与妖人万弘璧勾结,简直无法容忍,王恕立刻上弹章反驳。
对于刘文泰弹劾的第一点,王恕十分强硬的回复到,每一个吏部尚书对于如何用人管人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这六年来的吏部任职干的如何,天下早有公论,对于京察的考核结果,刘文泰一个太医没资格点评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