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连夜召集重臣开会,但是具体什么内容谁也不知道,很多人都以为出现了空前紧急的军国大事,所以第二天北京就脑补出一个结论鞑子又要打过来了。
几十年前也先围攻北京的那一幕还有老人记得清清楚楚,所以谣言四起,很多人急哄哄的离开京师,等天子得到报告时,已经是人心惶惶。
哭笑不得的弘治只得让人辟谣,他召集重臣开会是因为讨论对于『荡』倭营的封赏问题,绝没有鞑子入侵这回事。
知道内幕的大臣也进行安抚,老百姓见朝廷没『乱』,权贵们都没有跑路,也都将信将疑。这时候刚刚廷推入阁的李东阳建议这一次献俘仪式规模弄大一些,以安抚百姓。
天子点头同意,等到了弘治七年六月初,献俘仪式正式举行,明朝和它的前任朝代一样,将奏凯献俘礼作为一种重要的军礼。
与之前的汉族中央政权相比(特别是与宋代相比),明代的奏凯献俘礼不仅更为隆重宏大,而且献外族俘虏的次数也远侔前代。
而如何献俘有一套十分固定的礼仪,大概分为奏凯还师、献俘告庙、论功行赏。此时兵部已经『露』布天下,而主要将领也已经入京,所以这一次礼仪就是献俘告庙。
本来这一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员是张超,按照规定他应该作为大将在大庭广众之下献俘。但是张超以自己是文官为由坚决拒绝了,但是『荡』倭营游击陈豹并没有参与指挥,他也不好意思作为大将献俘。
最后根据张超提议,丁猛丁怀德两位丁千户作为大将来报捷,大明两个千户就消灭了数千倭寇,这说出去可以显示大明国力强盛。
张超穿越前见过九三胜利日阅兵,国庆阅兵,但是这个时代的献俘典礼却十分不同。献俘典礼更在于震慑叛『乱』,而不是炫耀武力。
献俘礼的地点是午门,从正面看,午门呈凹形。东、北、西三面相连的城台,高十二米,使门前形成了一个可容纳两万多人的方形广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帕瓦罗蒂等世界“三大男高音”,曾在依门而设的临时舞台上,面对广场上如醉如痴的听众,引吭高歌。
门正面(北面)城台上,正中是重檐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城楼,面阔九间。所谓“重檐”,就是从外面看,有上下重叠的双层房檐;“庑殿顶”,即房顶呈五条屋脊、四面斜坡状。城楼东、西两侧,分设钟楼和鼓楼。皇帝祭社稷坛时,鸣钟,祭太庙时击鼓,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钟鼓齐鸣。
仪式前一天,被俘的战俘,颈系白带,反剪双手,由兵部官员牵引,自长安右门人内,押至太庙、社稷坛祭祀,表示是祖宗的护佑和国家的福份。此举被称为“献俘”。
当日清晨,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分列两厢,身穿朝服云集午门前,此时『荡』倭营将士挺胸叠肚自豪的押运着数百名日本俘虏,还有首级器械旗帜,运送到午门之前。
太阳初升,午门前广场上,刀枪林立,旌旗蔽日。皇上驾临城楼,一声令下,先是两个人高喊“拿去!”回音未落,又有四个人齐呼“拿去!”接着,八个人、十六个人、三十二个人……直至三百二十人放声呐喊“拿去!”气势磅礴,声震苍穹。
在惊天动地的呐喊声中,数百名奇形怪状的倭寇,被五花大绑地带到广场上,瑟缩着跪倒在地。
身穿衮龙服的皇帝在鼓乐声起、三呼“万岁”声中,至午门城楼御位上降旨,对俘虏进行发落,若恩赦不诛,则宣旨释俘,众战俘叩头谢恩。此景称为“受俘”。
高高在上的大明弘治皇帝这也是第一次举行这样的盛典,他居高临下看着广场下数万军民朝着他姓三拜九叩大礼,不由得豪气万丈,作为君王的快乐原来就在于此!
这一次对于倭寇的处理相当宽容,毕竟战争不是爆发在大明。所以几个岛津氏头目被饶恕,未来将作为乖宝宝遇有典礼就被拉出来亮相。而其他的倭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毕竟东番岛金矿缺人,这群倭寇可都是好劳力呀,要是杀了也太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