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朝野各派的利益似乎都可以从国士院中得到体现,所以当天的廷议虽然没有做出决定,但是大家都很看好,准备好好讨论一下细节,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与此同时,这个消息也就立刻流传出去,压倒宁王叛『乱』成为大明目前最热闹的话题。
这也并不奇怪,宁王造反竟然连安庆都过不去,这简直是个笑话。只有这样悲惨的战斗力,却有那么巨大的野心,这注定了宁王如同飞蛾扑火一般,肯定会失败,所以大家伙的惊慌程度已经下降了不少,也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注定会主少国疑的嘉靖登基之后的朝局。
历朝历代国君年幼登基,往往形成了设立辅政大臣,太后临朝或者垂帘听政两种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有不小的问题。
前者往往辅政大臣到了最后舍不得权力或者是不敢放弃权力,所以与长大的皇帝产生激烈的权力斗争,总有一方难有善终。
后者女主专权,遇到了本朝张太后这样的那当然是好事,如果遇到了武则天北魏胡太后这样的,那搞不好新君会遇到大麻烦。
事实上,因为皇权的独一无二,太后或者辅政大臣代行皇权,必不可少会出现空前激烈的权力斗争。所以无论哪一方胜出都可能出现极其血腥的局面。
就算张超忠心耿耿,霍光灭族的下场在那里摆着,他一定会很不安心;而若是张超有野心,那麻烦更大了,改朝换代死伤必不可少。
尽管大明有英宗继位时太后主政加三杨辅政的成功模式,但是很不幸后来出现了王振和土木之变;而且这一次嘉靖登基,遇到的局面也大不一样。
三杨都是书生,互相之间的影响力也差不了多少,注定不会出现权臣;但是张超却是文武双全,影响力远远超过他的同辈,所以他就是一个权臣,这一点张超明白,太后明白,天下人都明白。
当然张超也可以推辞不做这个辅政大臣,但是国家不稳根本离不开他,而且士大夫的责任也由不得他退缩;更深一步说从利益角度出发,就算他退缩也不一定保住身家『性』命,谁能保证那个代替他占据这个权力真空的人不会一上来就首先拿他开刀呢?
所以张超现在未雨绸缪,弄出国士院将权力与天下名士共享,这个创新一方面表明他政治上没有野心,可以取信天下;另一方面出现国士院,对于他自己还是皇室还是朝野同样都是好事,利益分割多了,他就不那么显眼了,未来也好过不少。
当然这都是大家伙的猜测,张超如何想的谁都不知道,但这确实是一件好事。
所以设立国士院一事立刻就引起了晋商的注意,作为明代第一个将商业利益与权力融合,喊出以商助学致财以学保商口号的山西人,他们的政治嗅觉出奇的灵敏。
正在京师的邓州学政王馨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他对两个儿子王瑶王文显说道,“张天官不愧是我等南北商人的贴心人呀,竟然能想出这么一个好办法!”
王馨不过是举人出身,所以混到了学政也就到头了,他这两个儿子更加读书不成,好不容易弄了一个秀才名头,也早早的出外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