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原以为自己对宗藩的这一套改革已经很节制了,可是他的奏章递交上去,国士院见军机房反应这么快,还在发呆中,太皇太后张氏却突然跳了出来表示了不同意见。她认为张超制定的宗藩条例太苛刻了,那么多没有一技之长的宗亲怎么能贸贸然让他们变成平民,那不是会把他们活活饿死吗?
张超很想回一句,多一个宗藩也许会饿死几个平民,倒时候愤怒的老百姓恐怕会把朱家人撕得粉碎,有必要这么贪婪吗?
但是他最后还是忍住了没有说话。而国士院在听到太皇太后张氏的表态之后,果然软弱『性』发作,最后三方达成了妥协意见。
严考核,对宗藩继承考试不合格的处罚取消了;定子女,取消了对于宗藩庶出子女编入民籍的强制要求,只是鼓励他们自愿;而限总额则还需要讨价还价,想必最后的标准也比张超想象的要宽松很多。
对此,张超的反应十分平淡,他当然明白如果不加影响,一个提案被修改,决策考虑各方的意见,妥协各方的立场是必然的,既然你们愿意让王爷们在头上多骑一会,多撒撒『尿』,那就继续吧。
这一结果让张氏兴奋不已,她表达了自己对宗室的关爱,必然获得宗室的爱戴;及时表达了对国士院提案的重视,必然可以获得国士院的好感;最重要的是她成功的发出了自己的见解,而这一见解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这就意味着张超并不能一言九鼎,她的自信心获得了极大的增强。
反观张超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而且还得罪了宗室,据说张超的宗藩条例出炉后,连益王一族都背地里大骂张超,诅咒他不得好死。
事实上最近张超在太监问题上,宗藩问题上都没有拿出最强硬的态度,甚至于杨一清也觉得有些奇怪,当日张超不是信誓旦旦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吗?为什么最后拿出来的方案还是裱糊匠的做法?
当然杨一清也明白张超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杨一清并不知道张超经过这两个重大的改革,通过各个集团的反应已经总结出一条他非常不愿意相信的结论,解决明朝的根本办法不是改革,根本不是改革,而是彻彻底底的推倒重来。
现在张超权势滔天那又能如何?他还是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利益集团的立场,也要打着国士院的旗号行自家之私。要想扭转历史的乾坤,必须要有至少两代人的努力,从各个方面彻底洗牌,最重要的是强按牛头喝水,『逼』迫大明各大利益集团按照他画出来的路线走下去。
所以张超此时下定决心开始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项改革,那就是对明朝的军屯下手,以彻底解决支持明帝国最重要的力量军队。
军屯问题极其复杂,大量的屯田在边疆则为世袭军官所占据,在京畿附近则为权贵所占据,在内地则是被藩王和豪强占据,所以军屯问题是整个统治阶级的问题,所有人包括皇帝的皇庄,各藩王勋贵的庄田,豪强地主们的宅田,很大部分都是抢夺的军屯田。
所以事实上张超非常清楚,除非推倒重来,否则他没有办法彻底清流军屯,因为这一块利益太大了,谁让朱元璋当年把全国土地的一半划为官地,用来屯田。
在原来的历史上刘瑾这么做刚刚半年,就被举报谋反,然后迅速被拉了清单,但是张超还是决定动一动军屯,因为他的目的十分简单,他就是要激化矛盾,『逼』迫占据军屯的利益集团和他拼命,从而顺理成章的清除掉他们,也就是说张超想大开杀戒了!
张超这么做是有一定的准备的,在外,小王子在正德十一年的失败大伤元气,现在正忙着征伐漠北,想办法恢复元气,一时之间也没有多少实力往南进攻,事实上这一年来张超都没有怎么听到小王子的消息,甚至于流传出他死亡的消息。
另外王守仁对于蓝衣贼的讨伐也进入尾声,刘惠再一次发挥长腿将军的特长,跑到了两广,而张超则暗示王守仁,不要『逼』迫太紧,守住了两广和湖南的富庶地区,让刘惠在广西广东的山区和那些瑶苗壮等少数民族拼杀去,反正死了谁大明都不在乎。
所以现在的外部环境非常有利,而在内因为正德遇刺的结果,张超顺理成章的对左右官厅进行了严厉的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