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朝首府,朝鼓鸣了三通。纵然天色还不过是麻麻黑,但是朱雀门外,已经排成了两大纵队。
朝臣们拱手站在朱雀门外,一个个屏气凝神,默默的等待着皇帝陛下的召见。人群中连声咳嗽的动静也没有,一旁的御史言官低眉顺眼,手里捧着奏章,不知道今日又将弹劾的炮火对准了谁。
江弘文站在队首,作为达官贵胄,他身负爵位,不必和寻常一二品大员一般站在队后,只是他岁数有些大了,吃不住腰力,趁人没留心这里,他偷偷活动了一下腰杆。才觉得僵化已久的腰板舒服了一些。
“皇上有旨,宣六院阁老及辅政大臣觐见。”谢公公捧了一下自己的冠带,手中的拂尘轻轻一挥,尖着嗓子道。
江弘文舒了一口气,总算能活动一下了,他起身回了一礼,迈步沿着乾清宫的台阶拾级而上,队伍里的陈浩焱眯着眼睛,老神在在的跟在后面。
乾清宫暖阁之中,永乐陛下正在翻看着各地呈上来的奏报,不过大多数都不用他批复,因为能够呈送到陛下御案面前的,大都是经过中枢府批复过之后的,作为皇帝,永乐陛下只需要在已有的批复上用朱笔画个圈或者画个叉表示同意或者拒绝就行了。
同意的奏报就会传到中枢府,指定谕旨,下发到各个地方,按照旨意行事,拒绝的也同样打回中枢府二次审理,而一些陛下也拿不准的奏报,就需要六院阁老和辅政大臣一同决策,这叫共商国是。
军机府辅政大臣裴永宁,中枢府辅政大臣李谋,丞相府辅政大臣茂袁青,三位老臣都是先帝遗臣,虽然挂着辅政大臣的头衔,但多数时候都是不管事的,或者说,不主动冒进,让永乐帝也揣摩不透心意的。
等到众人进来之后,永乐帝年轻严肃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疲倦,他昨夜一直忙到二更时分,才在谢公公的照顾下,沉沉睡下,今日一早,不到卯时,就又被唤醒了。
积压的塘报和奏报如同雪片一般飞来,永乐只能强打着精神审批,只是,有一封塘报引起了他的注意,是吴山州知府孙传香上奏的,说吴山州最近银贵钱贱,一两银子往往能够兑换一千五百余文大钱,导致吴山州物价贬值不少,他特此上书,询问解决之法。
中枢府给出的批复是由官府出面,收拢流通的铜钱,重新熔铸,平抑物价,可是永乐看着这份奏报,始终皱着眉头,举笔不定,只能放下,传召各位大臣进来。
等到几位臣子进来之后,永乐帝将手中的奏报传递下去,轮流看过,三位辅政大臣接过来,只是大略打量了一眼,就又低下头,一副老态龙钟的姿态,没有做任何表示。至于其他六院阁老,则是看了一番,尤其是中枢府的批复,更是烂熟在心之后才肯传递下去。
银贵钱贱,或者钱贵银贱,都是因为市面上流通的银钱过多造成的,整个大宁一朝,银钱混用,白银单位,受制于足色原因,常常导致计价单位不一,常常因为找兑不方便而需要用到铜钱,尤其是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度,更是不可或缺。
可是遇到大笔交易,又必须用到银两,不同足色的银子,兑换比例不同,为此,大宁一朝,常常统一度量,发放官银,一般来讲,五十两的元宝银,升水二两四,作价五十二两四钱。
正是利用这个漏洞,官绅州府之间,总喜欢钻营一些机巧漏洞,比如说官府批下来的是足色的官银,但是到了知府手里,打了一个转,就从足色的元宝银变成了杂色银,作价比不得官银,有些银两,还因为掺锡过多,导致银两发黑,用的久了一眼便可分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