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于孟良母亲孟氏给于孟良介绍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南山镇一户较为富庶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个女儿,还是老来得子,名叫吴宝儿。
吴宝儿生的比较胖,一张大饼脸上扣着小眼睛,蒜头鼻,厚嘴唇,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因为比较白倒也显的没那么难看。
关键吴宝儿眼光很高,自信的很,都二十的老姑娘了还没嫁出去,不是她不乐意,就是对方不乐意。
在几天前,吴宝儿见到去镇里送抄书的于孟良,一见钟情,立马跟店主打听于孟良,回家就让父母去打听。
吴宝儿父母一刻都不耽误,能把女儿嫁出去就行了,已经不要求对方入赘了,以前还会要求,可现在女儿都这么大了,还没找着人家确实头疼。
对于未婚男女了解最清楚的就是古代媒婆了,她们都有自己的门路,哪家有儿郎未娶亲,哪家女儿未出嫁,她是再了解不过了。
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吴宝儿父母像媒婆使了银子后,不出半个时辰,于孟良的所有信息都呈现在吴宝儿父母面前。
别的吴宝儿父母都没注意,只关注于孟良有没有家室,在看到于孟良未娶妻时,两人一喜,跟着看到于孟良家境贫寒时,更是高兴。
家境贫寒,这点好,家境贫寒,就有用钱解决的机会,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嘱托媒婆去给吴宝儿说亲,亲事成了少不了她的好处。
媒婆见生意上门了,眉开眼笑,她觉得这于孟良肯定会同意,他不同意不是傻子么,带着满满地诚意来到了于孟良家。
恰巧于孟良不在家,可这不影响,于孟良父母在家,于孟良父母见一个富庶人家看上了自己儿子,觉得这是天上掉了一个大馅饼砸到了自己头上,太惊喜了有没有。
娶了这个媳妇,自己后半辈子就不用愁了啊,想想都美好,当即和媒婆承诺,让她回去等好消息。
媒婆见于孟良的父母很高兴,知道事情差不多成了,同时还羡慕孟氏生了一个好儿子。
于孟良脑中回忆起自己上次去送抄书的时候一个又胖又丑的姑娘和自己搭过话,花痴的看着自己,眼神直勾勾的,自己当时没理她,直接走了。
根据父母的描述不出意外应该就是她吧,想到吴宝儿那模样,于孟良感觉汗毛都要竖起来了,这实在是长得磕碜。
进来的于父于母见于孟良一脸的不情愿,于母强调道,“良儿,你可别犯傻,那个吴宝儿可是家中独女,你娶了她,她家的东西不就全是你的?”
于父也在旁边劝道,“孟良,你这回可得听你娘的,那个吴宝儿是长的不好,等你娶了她有钱了,什么样的没有,再说,有钱了,你就能继续读书了啊,你不是一直想读书吗?”
读书,这是于孟良一直遗憾的事,因为家境贫寒,他连赶考的路费都凑不齐,于孟良一直觉得自己学识不错,就是银两阻挡了自己的路。
于父不愧最了解自己的儿子,说到了于孟良的心窝处,于孟良思量再三,点头,这可能是自己新生活的开始。
于孟良想的倒是好,可惜有人打破了他的一切美好愿望,让他坠入了深渊,再无回头之日。
李大人处来了一个说是知道一些秦亮案件线索的人,这个人是个货郎,叫吴卓,吴家村人,走街串巷的卖些杂货。
吴卓说他亲眼见过吴寡妇和一个叫于孟良的男人私会,他和于孟良一样都是吴家村人,自然相识,只不过只是点头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