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此时,起义于山东的杨虎率领部队前来同刘六等人会合,保住了他们的势力。众人奉杨虎为首领,扯起“除暴安良”的旗帜,招兵买马扩大队伍,继续与官府对抗。
正德六年正月,刘六刘七的好朋友豪侠齐彦名,在安肃不慎被捕入狱。刘六刘七与杨虎周密谋划,冒死劫狱救出了齐彦名。此次劫狱事件畿内大哗,起义军的声威大震,很多贫苦农民纷纷响应投靠,旬日间达数千人。更有很多马匹在此间被起义军所获,队伍迅速壮大了起来。
三月,起义军连下河北博野、饶阳、南宫等州县,继而攻入山东,攻克日照、曲阜、泰安等二十余州县。刘六刘七的起义军一度气势很盛,“所至纵横,如蹈无人之境”。
朝廷恐慌震惊,吏部尚书杨一清上奏章,建议以大臣节制诸道军事。于是三月间,诏命右都御史马中锡提督军务,惠安伯张伟,充总兵管统禁军南征,出师镇压。但是张伟是个纨绔,马中锡是个书生,他虽然以写作《中山狼传》着称于世,但打仗却不是行家里手。
面对文官爱钱、武官怕死的现实,马中锡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招抚,而刘六刘七兄弟也心存幻想,立即予以回应,“贼闻欲就抚,相戒毋焚掠”。
马中锡对这些人的暴『乱』,其实也有很准确的认识:“盗本良民,由中官贪渎所急,若推诚待之可不战降”,于是他决定亲自去刘六刘七的军营中去走一趟。
马中锡待之以礼,并带去酒食犒赏。真诚、理解和尊重使刘六之属深受感动,他们下跪哭泣,向马中锡敬酒磕谢。可有别于刘六的“慷慨请降”,刘七却在一旁仰天长叹道:“骑虎不得下,今阉臣柄国人所知也,马(中锡)都堂能自主乎?”
刘七的头脑是清醒的,事实证明马中锡非但不能“自主”,就连“自保”都做不到,他和张伟很快就因“讨贼无功”而被下狱。马中锡最终死在狱中,刘六刘七也彻底抛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起义军提出“建国扶贤”的口号,制订了先取河北、河南,扩集兵马,再占南京,建立政权的方针。因此义军兵分两路,东路由刘六、刘七、齐彦名统领,活动于山东地区,西路由杨虎等人统领,活动于河南地区。
正德六年五月,东路起义军由山东入河南,进湖广转趋江西,又挥师北上,直抵霸州。
六月,西路的杨虎则由南而北进山西,又东入河北,直抵文安。
八月,两军会攻霸州,威胁京师。
在此形势下,明朝廷派兵部右侍郎陆完提督军务,统领边兵和京营官军阻击起义军。这个陆完可不得了,他有勇有谋,端的是一员悍将,而他统领的边兵更是一些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其实力比刘六刘七这些农民起义就可厉害的太多了。
因为官军势强,义军为避其锋芒,分股撤离畿辅向外地做战略转移,分散牵制强敌的兵力,刘六一支冲破包围,东入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杨虎所部则转入山东东昌地区,分兵牵制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