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而鲁仲连就是这么一个任势者!
更关键的是,鲁仲连还对当时的齐燕两国的局势,以及这些燕将的『性』格非常的了解。鲁仲连对这些燕将的心理活动,分析的非常透彻,时机也把握的非常准确。面对田单真刀真枪都拿不下来的聊城,鲁仲连提笔就给其中的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
鲁仲连在这封信中,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非勇非智的。然后,鲁仲连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给他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
鲁仲连以一支『毛』笔,一封信纸,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竟然就让聊城的燕国大将放弃了聊城,并且还输的心服口服,就此罢兵而去。
从鲁仲连帮助田单攻狄、复聊之中,就已经向天下人展示了自己的神通本领。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不仅仅是善于排患解难、解人缔结的及时雨和热心肠,更是一个急公好义、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
鲁仲连也不想向天下展示自己的真面目,但是他生于聊,居于狄,对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的感情太过深厚,他生逢这国家败亡、山河破碎的『乱』世,不得不两次出山,助田单一臂之力是假,保全自己的相亲父老是真。这两个例子其实已经充分说明了一件事情:鲁仲连是个大战略家大阴谋家大布局者!
但是鲁仲连虽然高明,同时却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鲁仲连心里很明白,他最好是潜龙在野,但是他为了自己的乡亲和国人,却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挺身而出。其中就以“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最为着名,广为后世传颂。
周赦王五十七年,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就先攻击谁。魏王收信后,其救赵的决心竟然还真就发生了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
魏安王投鼠忌器,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并且他还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内忧外患灾祸频发的情况下,早就『乱』了方寸,好在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
鲁仲连做为一个齐国人,在强秦围困下的邯郸城中出现,并非偶然。强秦这次围困邯郸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称帝,而秦称帝对齐国的国际地位极为不利。如果秦称帝,其他五国再一归附,齐国的灭亡之日就屈指可数了。
鲁仲连通晓【势数】,深谙国际力量的变化会给齐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他才会挺身而出,为了齐国的利益再展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