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柳述的心里还有一层意思,那便是如今燕国的乱象缘何而起,他是心知肚明——先帝李恽刚刚即位时,朝野人心不稳,三总管之乱让天下人受苦受难,也让士林一片哗然,所幸先帝李恽天生孔武有力,武略超群,短短几年就已经威名遍布四海内外,为了解决某些矛盾,他亲自进宫见了先帝,提出了影响燕国及其邻国几十年的政令——以战止战。
那不过是扬汤止沸之法,柳述伊始并没有打算用多久,可最后他也劝阻不了先帝,先帝的野心实在太大,他身为人臣,只得遵从圣明,不能违背皇恩,
所以,当平和的越王李曜出现在他面前,寻求他的庇护时,他义不容辞的答应了——他要为天下保留一丝希望,也要为整个世族保留一丝希望,决不能让先帝及故太子李旸的作法害了燕国,毁了世族。
此时此刻,不止皇帝将焦灼的目光盯在了柳述身上,朝臣期许疑惑的目光也盯住了柳述——这个曾经最耀眼的世族子弟——柳述绝对是他们中的天才,十三岁拜相的记录至今无人逾越。
柳述面无波澜,起身道:“祁相公所言字字在理,本公赞同欣赏。这也是天命如此,我等臣民理当顺承天意,辅佐陛下,襄助祁公,共计大业,保我大燕,永垂不朽!”
说罢,离座,行跪拜大礼,群臣见中书令如此作为,不论有怨言还是没有怨言,都纷纷起身,跪于丹樨之前,面色恭谨,共同请旨变法强国。
李曜见此,长舒一口气,他本来是抱着无人赞成的心态来政事堂的,已经做好了用场时间说服众位大臣的准备。
见祁然一人将全场摆平,李曜大喜。这些臣僚不管心里如何想,如何骂,能够在表面上齐心共计已经很不容易了。
“柳令公,请就座,为朕拟旨。”李曜道。
内常侍李龁忙亲自为柳述铺纸磨墨,柳述坦然落座,气定神闲。
“自古皆道:国以民为本,本固则邦宁,天下永安。我大燕太祖太宗皇帝仗剑驱逐逆虏,协同万民,方有天下;孝宗皇帝选贤任能,强我燕国,富我子民,成就伟业。难测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干戈不断,壮丁马革裹尸,女弱填入沟壑,一时之间万民失业,四海沸腾,国无宁日,民无安时,朕痛心疾首,立下振国兴邦之志,实行新政,择万古之典,改历代之弊。
振国兴邦,首先于民,一国昌盛,莫先于学,天下升平,有赖于礼,愿诸卿勿重腐化而轻大道,偏私利而薄儒雅,使民见德而心悦臣服,勿使民见大欲而心生轻意。为万民之表率,立旷古之功绩,纳受新法,教导百姓。
积习除则国强,崇俭戒奢则臣民富,轻徭薄赋则天下安。古人之学,且耕且养,农亩之馀敦以学业,非役之时劝以经礼。
其余逐条法令,另有尚书省明文,中书省即日抄送,门下省速验分发各地。
颁布天下,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县,宜祗朕意。”
李曜口音刚落,柳述也写完了,由李龁捧起交由李曜查看。
柳述所拟诏令,辞藻优美,叙事清楚,无半点含糊,李曜点头称赞。
李曜刚才所提相关人员,逐一答是,不敢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