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之后,魏国的兵力大损,常驻在冀州的兵力,算上各地的地方军,也不过只有二十余万,如何能抵挡的住如狼似虎的四十二万义勇军?
所以曹操连忙调动附近的兵马前来冀州支援,并亲笔给江东的孙权写了一封人,派人快马加鞭送过去,让孙权派兵前来。
不用曹操调派,各地的魏军,已经有不少人在赶来的路上了。
这次曹操惨败,镇守各地的主将早就得到了消息,连忙带着部下的精锐,从四面八方向邺城聚集。
最先出发的,就是留守在许都的曹丕。曹丕深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不顾一切的调动起许都的五万精锐,带着大量的粮草辎重,星夜赶往邺城。
其他的各地主将中,势力最强大的,便是青州牧臧霸了。他长久镇守在青州,兵强马壮,是曹操麾下势力最大的一路诸侯。
和曹丕一样,臧霸也认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便带着十五万青州军出兵,快速向邺城靠近。
其余各地的主将,各自率兵赶往邺城。各部魏军,多则三、五万人,少则万余人,纷纷用最快的速度前往邺城。
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地方驻军,势必会造成后方的空虚,但是现在曹操已经顾不得这许多了,他必须要击败马超,才能让大魏继续存在下去。
写给孙权的书信,被曹操的心腹用最短的时间送到了江东,沿途活活累死了十余匹上好的良马。
孙权接到信之后,和部下众人商议了半日,决定出兵帮助曹操。毕竟马超的势力太大了,一旦曹操被灭了,下一个肯定就要轮到江东了。既然已经和马超撕破了面皮,孙权索性也豁出去了,孤注一掷的派出二十万江东军,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顾雍为副都督,率部出海,从东海一路北上,向靠近冀州的渤海湾进发。
走陆路显然是来不及了的,沿着直线走海陆,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有望在大战开始之初,便能赶到冀州。
马超兵锋之所向,牵动着天下所有人的心。令神州大地上的战士们,蜂拥般向邺城聚集。
反倒是大梁镇守在各处边境线的庞统、张辽、徐晃等兵马,并没有盲从,反而是按兵不动。唯有水军大都督周瑜,早在一个月前就带着十五万水军离开了荆州,除了庞统之外,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去做什么。
庞统他们都是一方之统帅,或者精通韬略,或者深谋远虑。他们清晰的认识到,因为路途遥远,即便是加速赶往北方,怕是时间上也有些来不及了。与其盲目的调动兵马,反不如以静制动。伺机进攻曹操、孙权的腹地,来缓解马超那边的压力。
再者说,既然马超没有下达调令,那就说明马超对这一战有着很大的把握,根本就不需要庞统他们参战。
当人了,大梁的各部义勇军主将,也并非是全都按兵不动了。
留守长安的马云禄,早就急不可耐了,得知孙尚香为了大义而香消玉殒,马云禄怒气冲天,二话不说就带着两万娘子军踏上了征程,如今距离冀州已经不远了,因为出发的时间较早,她将比魏军的各路援兵率先抵达冀州战场。
镇守在并州的田畴,几乎是和马云禄在同一时间,发兵十万前往北平关。自从被马超任命为并州牧以来,田畴在政绩方面多有建树,把并州打理的井井有序。但是在战绩方面,他还未能建立功勋。
田畴敏锐的意识到,这一场旷世大战,或是是结束乱世的至关重要的一战,他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愿意在马超的身边,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已经和马超兵合一处的公孙瓒,同样一纸将令传到幽州,从幽州再次调动五万精锐义勇军,向冀州赶来。
幽州与冀州接壤,在地理上最为靠近冀州,相比双方其他各路的兵马,公孙瓒的部队将会是最先达到战场的。
有心之人暗中做出计算,这一次大战,大梁先后出动的兵力将近六十万。而魏吴联军方面,大魏可算是倾全国之力,集结起了将近七十万兵马;吴国则是派出了二十万江东军。魏吴的总兵力,达到了可怖的九十万。
也就是说,大梁将在梁王马超的率领下,以六十万兵力,硬撼魏吴联军的九十万!双方的总兵力,超过了一百五十万之多!
这个结论一出,震惊天下。
哪怕是傻子,都知道这一战的重要性。胜者,将席卷天下,成为天下的真正掌控者;败者,则是将要身败名裂,万劫不复。
究竟,谁能获得这一场旷世大战的胜利?这个问题,牵动着全天下人的心。
乱世已经太久了,天下人早已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他们渴望能够迎来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战,很有可能会实现他们心中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