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既然你不想要老师管着你,那便取消你拜师吧。权万纪,朕自有安排,让他给你仅仅做一个长史,这实在有些屈才了。至于你的长史人选,朕自有安排。”
李佑便知道会是这样,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不用拜师,还将权万纪给弄走了。
权万纪等级还是相对很高的。他匹配的职位是楚王老师,至于什么长史就是挂一个方便的职务而已。
可现在老师的职位不见了,就剩下一个长史的职位了,这自然是和他的等级不匹配的。
告别李世民,李佑在宫中又去摆放了母妃之后才回到楚王府。
毕竟他虽然也在长安,和皇宫就一墙之隔,但他很少回去,每次都要十天半个月的才会去宫中看完母妃。当然了,偶尔阴妃也会来楚王府看她。
而如现在这样,李佑有事情进入皇宫,那么将事情办理完后,他第一时间还是去看望母妃。
日常看望,相互问好一番并无出奇。对于这次事情,李佑也只是随便应付过去了事。
回到楚王府,学生们早已经在门口迎接,看见李佑的马车归来,学生们迅速将围拢过来。
李佑早得到马义的通报,掀开车辆,李佑淡笑着从马车上下来,不等学生们问,李佑就自己说道:“好了,权夫子不再会担任楚王府长史和本王的老师了。本王也没有受到什么惩罚,。你们大可放心,父皇也没有批评你们。”
“耶!老师太棒了!”
“老师太厉害了。”
....................
现场孩子们的欢呼声响彻一片。对此李佑笑了笑,带头走入楚王府大门。身后跟着上百位尾巴。
将他们全部带回教室,李佑开始今天的教学。这些都是他的学生,虽然他不能保证每天都能教学。但只要他有时间,他都会选择自己教学。毕竟这些知识点,还是得李佑亲自教才可以。
又是几天之后,李佑的楚王府来了一位让他意想不到的人。之间此人文质彬彬,一声红色官服,倒是显得颇为俊朗。只是和自己比起来,还差点。
李佑上前,来人连忙对李佑行礼:“臣上官仪,奉圣上之名,来楚王府做一位幕僚。”
“上官仪,你叫上官仪!”李佑不确定的再问一遍。
上官仪也疑惑的点点头:“对啊,下官的确叫做上官仪。”
李佑再问:“你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上官仪说道:“幸的陛下收留。我们一家也才能在这京城站住脚跟,。现在就是圣上手下一位秘书郎而已。”
在那个世界的唐朝历史上也有一位上官仪,高宗时期的宰相,好像是反对废王立武。被诬陷谋反,他和他的儿子被杀。
儿媳带着襁褓中的孙女迁入掖庭宫。充为官婢。
掖庭宫是皇宫后宫的一所宫殿,主要是宫女和犯官女眷所在地。
直到高宗去世,中宗继位,他的孙女上官婉儿被封为昭仪,他上官仪也才得以平反。
当然了,他的孙女上官婉儿在历史上的名声比他更响亮。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唐朝着名才女。受武则天重用,封为“内舍人”,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
额,他孙女现在还差得远呢。李佑笑着伸手虚引旁边椅子说道:“来来来,我们坐下聊。看上官兄正当年,不知今年几许,可成家立业啊?”
上官仪以言坐下,听见李佑的问题,拱手笑着说道:“多谢殿下关系,下官今年正好是弱冠之年,却也已经成婚三年,小儿也已经两岁大了。”
李佑点点头,随即说道:“上官兄在楚王府任职,不必过于拘束。你的自由度会很高。待会儿本王会让小贵子给你一个办公地点,然后你也可以和小贵子聊一下王府现在的各种规划。不知可行否?”
上官仪问道:“不知殿下,属下接下来具体做什么呢?”
“想不用着急,你想了解了解。在小贵子哪儿了解的差不多了。你自己在想想你想干什么都可以。”
“是,属下既然身为殿下长史,不然兢兢业业,好好做事。”
李佑也没想到,李世民竟然会将上官仪给他派过来。不过想想也能想得通。
那权万纪,年龄大,资格老,级别高,只做一个楚王府长史有些拉跨了。
上官仪呢,年龄小,今年刚刚好二十岁,级别不高也不算低,再加上他是李世民身边秘书郎,专门为李世民起草诏书之类的工作。
也算李世民的身边人了。对他的才华,李世民心中还是有滴的。这个人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总而言之,上官仪是李世民心中的合适人选。
而这位还真不愧有宰相之才的人。短短时间就将楚王府一切都弄得明明白白。正式进入角色,直接对李佑提出了好几条建议。
其他几条倒是细枝末节,不过说的也都很对。李佑照着他所言的设想了一番。发现如此改进,的确会有所改善。于是果断吩咐下去就行。
而其中有一条建议,不得不引起李佑的重视。太分散了。上官仪他和李佑说,那些生意都太过分散了。
建筑原料部就有水泥厂,瓷砖厂,红砖厂等,而且都是各安其职。现在的门面都有中华楼,奇趣阁,新食居,赌坊。还有大唐新闻和银行等等。还有其他入股的产业。
而这些东西都过于分散了。都感觉就是各司其职。上官仪那是整理完这轮,发现那儿又是完全不相同的,清理了这里,还有那里。
最后他才发现,这楚王府的买卖可真不少。却感觉这样不限量有些不太好一样。
就随意和李佑这么一提。反而还真引起了李佑的注意。感觉的确是时候了。
是时候成立一个集团公司,将这些资源整个在一起,能够做到更好的调配。
这一天李佑发布集合令。其他二十多出新闻驻点,两处分行,两处门面负责人,也都全部到场。
当然了,更加重要级的人物还是在长安的这些人。
等到所有人都集结已经是十天之后。一共近百人的大会议室就在中华楼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