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全家福!
周蓉笑着回应。“小弟你有了何勇支持,说话都硬气起来了!”
周秉义插话。“何勇对人性评价很深刻啊!”
“我并非否认外国作家,但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种花文化博大精深,是否应该先把自学文化学好,再兼收并容呢?”
何勇的反问引发众人思索。
一时间全场皆静,落针可闻。
周秉义顿了片刻后回应。“你说的没错,但是现在的风向,我们就是想研究传统文化也不现实啊......”
何勇知道他的言下之意,用两句诗词表明心迹。“莫道浮云终蔽日,总有云开雾散时。”
周蓉击掌赞叹。“好诗啊,很符合当前形势!”
“社会越动荡,形势越复杂,越要坚定信念,固守本心,保持乐观进取生活态度,不能因为一时挫折而丧失斗志!”何勇侃侃而谈。
周蓉注视着何勇,美目中流露出复杂情绪。
她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学校里是校花;回到家里也是爸妈眼中的小公主,光字片里公认的美人;比起同龄人来说,她没有为物质生活发过愁;她一直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她明知蔡晓光暗恋她,却仍然把他当成异性朋友。
今天遇到何勇,她才赫然发现原来真的有人可以做到少年老成!
“他那少年人的外表下,分明住了个老灵魂!我和他一见投缘,只可惜相识太晚!”
此时,门外突然响起了“咚咚咚”的敲门声。
周秉义询问。“谁啊?”
“是我。”李素华回应。“你爸回来了,你们先吃饭再聊了吧。”
“好的。”
蔡晓光转头看向何勇。“今天听你的高见,胜读十年书啊!”
“客气了。”
“我还有点事,先走了。”
“好的。”
话音刚落,蔡晓光离开现场。
何勇跟周秉昆聊了几句,也准备走。
李素华挽留。“何科长,请你留一下,老周有件事情想找你帮忙!”
“好的。”
李素华把何勇带去见周志钢。
随即,她离开现场,把房门关上。
周志钢说。“何科长,我有个不情之请,请你务必答应我!”
“什么要求?”
“我想当你的徒弟!”
话音刚落,周志钢直接下跪乞求。
何勇连忙伸手掺扶。“周工,你年纪比我大很多,又是八级钳工,当我的徒弟恐怕不妥吧!”
“师父,你要是不收我,我就跪着不起来!”
周志钢面露坚定表情。“俗话说得好,能者为师!当日我看着师父直大轴,就知道师父的技术,我一辈子也追赶不上;我愿意拜你为师,请你传授我直大轴技艺吧!”
何勇沉默不语。
“师父,我知道直大轴是你的独门绝技,向来不外传!我刚入师门,不应该提出如此非分的要求!但请师父理解,徒弟确实急需这门绝技!”周志钢从身上掏出一个红漆楠木盒,双手高高举起。“这是我家传之物,徒弟愿意呈献给师父,以表明心意!”
何勇接过红漆楠木盒,里面放着一对玉镯,是上品美玉雕琢而成;玉镯不仅材质非凡,做工一流,确是不可多得的宝物!
“古人云:君子不夺人所好!”何勇摇了摇头。“我可以收你做徒弟,传授直大轴技术。但这玉我不能收!”
“师父,我们周家家训是有恩必报,师父将绝技传给我,我不能不有所表示。”周志钢回应。“这对玉镯,无论如何要请师父收下!”
何勇沉默不语。
“师父,不瞒你说,我后天就要出发去支援三线!”周志钢表明心迹。“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三个儿女,论起辈份来,你是他们的师公,以后还请你多照顾他们!”
周志钢说到动情处,弯腰双手扶地,就准备跪拜何勇。
“不必如此,我答应了!”何勇伸手扶起周志钢。
周志钢将红漆楠木盒塞进何勇怀里。
原着中,周秉昆将这对玉镯卖了一千二百元,然后用这笔钱贴补郑娟,他也因为偷卖了家传玉镯,一直接担心被李素华发现;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后来,周秉昆与郑娟结婚,李素华却因为周蓉与冯化成的事情受到刺激,变成了植物人。
这对玉镯再度出现,竟是在九十年代末期一档电视鉴宝节目中。此时,周志钢、李素华早已过世。
献宝人陈述当年购买玉镯始末,专家鉴定后也给出了很高评价,某位参与鉴宝节目的嘉宾出了十万元将它卖下。
正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经过岁月变迁,这对玉镯市场价值翻了将近百倍!
参与鉴宝节目的嘉宾们都很羡慕献宝人,夸他有眼力劲;周蓉触景生情,想起自己家也有一对家传玉镯,询问去向;周秉昆明知拍卖的就是自己家里玉镯,却撒谎说是假货,已经摔碎了。
何勇收下了周家的玉镯,等于是欠了他们一份情。
他是有恩必报之人,不会白要周家的东西;既然收了周志钢的礼物,日后会加偿奉还给周家。
“你我师徒名分已定,有几件事你要听我的吩咐。”
“师父请讲!”周志钢面露恭敬表情。
“首先我可以传你直大轴技艺,但只许你用,不许你再私自传授!”何勇作了个手势。
“没错,这是师父的独门技艺;如果不是我要去支援三线,我也不敢提出这种非份要求!”周志钢点了点头。
“其次你我年纪相差悬殊,你拜我为师这件事,只有你我二人知道,不可告诉周秉义等人。”
“师父是不想太过招摇了么?”
“没错,我还年轻,不想被人叫做师公或祖师爷!”何勇顿了片刻后说。“你的几个子女年纪与我相仿,有共同言语,我把他们当成朋友看待。”
“师父勿忧!我后天就要出差了,你我之间的关系,我只告诉素华。”周志钢回应。
“好的,我信得过你。”
“师父刚才说把秉义他们朋友看待,我心里听了非常高兴!”周志钢顿了片刻后说。“我这一去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回吉春,我担心的始终是子女们;不瞒你说,现在吉春市到处在开展上山下乡运动,政策规定无论男女都要参加这项运动,而且每家每户最多只能留下一个人!”
何勇知道周志钢的担心并非多余!
原着中明确描写过1969年周志钢、周秉义、周蓉三人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周志钢支援三线,周秉义参加建设兵团,周蓉去了云贵支边。
由于何勇穿越引发的蝴蝶效应,还没到1969年,周志钢就率先被抽调去了支援三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