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友仲不悦道:“都是自家弟兄,有什么话不能当着我们的面说的?”
赵楷颔首致意道:“这里没有外人,翟将军但说无妨。”
翟进叹息一声,对赵楷道:“童太尉败了!”
“什么?”赵楷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
“童太尉在白沟河败了!”
“童贯怎么会败呢?”赵楷的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童贯率领十六万大军兵分两路进攻辽国,自己还支援给他百门火炮,怎么还是败了?
“他是怎么败的?”
“这是京兆府唐大人派人传来的消息.”翟兴从胸口摸出一个信封。
赵楷接过信,上面的确是唐重的字迹,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写给翟兴的信之外还有一封信,上面写着秦王亲启,背后的漆印还完好无损。
将之拆开之后,赵楷终于明白了为何童贯兵力数倍于北辽,且在先前势如破竹的情况之下还是败了。
这个锅很大程度上要让赵佶背。
原来,在童贯、蔡攸、二种等人三战接连拿下了归义、易州、涿州三地之后,捷报频传至朝廷,赵佶龙颜大悦,每日盼着前方军队传来捷讯的同时,也想过一把指挥大军作战的瘾。
于是赵佶想起了祖宗之法——给外出领军作战的将领们授以锦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指示打仗。
只是赵佶毕竟不懂行军打仗,想尽脑袋也就只能给童贯等人出出主意,什么主意呢?
分为上、中、下三条计策。
上策是煽动燕京地区的汉人自发的归附大宋,以图兵不血刃地收复汉家旧地,这是善兵者其上伐谋。
中策是鼓动劝说耶律淳率众归降,逼迫他承认自己是大宋的藩王,这是其次伐交。
下策则是,如果辽兵坚决抵抗,宋军不能硬打,最好是劝说感化城中汉人使他们打开城门投诚,并且赵佶还说:“燕人,吾民也,切不可妄杀一人。”须得妥善对待,这是其下攻城。
童贯既得了赵佶的三策,自然不敢等闲视之,但赵佶的上策、中策实属荒谬。
燕京地区的汉人他们已经在辽国的统治之下生活了两百年,怎么可能轻易归附大宋?至于劝说耶律淳归降,不把他打痛人家怎么可能会降呢?
童贯在赵佶的三策之中只看出了一个意思,那就是用最少的带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并且还要让燕京地区的百姓感恩戴德。
于是在这之后,童贯按照下策认真贯彻了赵佶的指导思想,不再下达任何军事部署,对种师道、种师中二人的“燕人兵少,宜速攻之”的建议置之不理,反而约束手下不可滥杀。
这种情况下,各地的燕人百姓非但没有觉得宋军仁义,箪食浆壶以迎。反倒是觉得宋人胆小可欺,与辽军一明一暗、内外袭击,使宋军处于被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