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的问题,别说是现在有难度,哪怕是在后世在我国这也是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
“这样吧,屏幕研发这块,你继续跟企业那边跟进,不过我们第一批生产的手机,可以采购棒子的。”
没办法,彭瀚原本想要第一批手机就采用国产屏幕,但显然这个不现实。
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哪怕彭瀚来自后世也没法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这个产业是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是滞后的,不说赶超,但要达到和国外同等水平都还得需要不少时间。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显示屏领域,在不少行业都有这种情况,比如汽车。
不过国内应对汽车制造业也有自己的办法。
那就是合资,合资办厂,让外资公司在国内建厂,然后通过配件国产替代来实现配套国产化,进而吸收其技术,达到构建属于自己国家的产业结构。
这种做法很大程度地压缩了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毕竟有合资车,有进口车,国产车如果没有达到技术标准的话,只能采用价格战,来获取下沉市场。
要么就跟着国家走,和外资车企合作,有能力的话,并购外资落魄车企,来实现技术更替。
等真正吸收了他们的技术了,就可以生产属于自己的品牌,来扶持自己的汽车品牌。
虽然过程很残酷,但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活下来,那也会过得很滋润,毕竟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企业,肯定有自己的优点。
半导体显示企业如果参照汽车制造业的模式来实现技术国产化也不是不行。
只不过这条路并不好走,毕竟国外拥有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国家就那么点,别人愿意跟你合作吗?
充其量就是把淘汰的上一代生产线卖给你,而且还是以超高的价格卖给你。
要不要?
不要吧,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突破。
中国人很聪明没错,但聪明的前提并不是能够凭空生产出东西,我们的聪明在于,有人给我们一个开头,我们就能根据这个开头把内容丰富起来。
比如后世的二维码,放在国外或许别人没什么用,但到了我国,直接就发扬光大了。
给我们一架三代机,我们可以研究出四代机,给我们一艘航母空壳,我们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航母。
所以在听到陈金陵汇报和人立方合作的半导体显示企业没法生产出符合人立方要求的屏幕时,彭瀚并没有生气。
如果换做别的老板,说不定就破口大骂了,国内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什么都得从国外买。
那国内剩下什么?
国内的企业难道就只能所有配件都从国外买回来自己组装吗?
那点微薄的利润进入国内企业的口袋,大多数资金都被国外的高科技公司赚去了。
国外的公司赚到了钱可以用这些钱继续研发,研发新一代的产品,然后继续赚我们的钱。
而国内的企业,赚的钱全拿去发工资了,因为低端的生产制造,需要大量的工人,自然要付出高额的工资,落到企业的钱根本没多少,想要研发也不够,形成了一种死局。
甚至有不少光鲜外表的企业还需要国家扶持才能做下去。
但彭瀚没有抱怨,彭瀚知道国内企业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