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石猛和谢驰二人意识到刘克仁的仁慈,意识到刘克仁对他们照顾得很好,但是他们根本不可能想得到,刘克仁早就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信寄了出去。
独孤信接到刘克仁的信,心中也有犹豫。是不是刘克仁想以石猛和谢驰二人做为诱饵,引他去洛阳城,欲除之而后快。
有了这样的想法,独孤信必然是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因为他明白,自己所率领的“武穆军”就是靠着这一帮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起撑起来的,虽然近年“武穆军”式微,但是他们当初也曾辉煌过、风光过。
独孤信不读那封信还好,一读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一天到晚都在犹豫,都在权衡,到底要不要去洛阳城。如果不去,石猛和谢驰这两个曾经携手并肩、出生入死的兄弟会不会对自己感到失望。如果贸然去了,后果会如何,是福是祸还不知道,这些谁也说不准。
一天下午,独孤信闲来无事,便来到马厩边遛达,马夫见他在马厩边上愁眉紧锁,来回踱着步子,便过来跟他搭话,马夫笑着问独孤信道:“东家,您是有什么为难的事情吗?”
独孤信反正烦着也是烦着,倒不如跟马夫说几句话解解闷,便苦笑着答道:“进退两难啊!”
马夫问道:“究竟是什么事情,让您进退两难呢?”
独孤信答道:“一个曾经的对头,邀请我去他的地盘上看望我的朋友,我不知道去了会如何。只知道如果不去,可能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再见到那两个朋友了。”
马夫笑道:“请让我为东家弹奏一曲。”
独孤信点了点头。
马夫回到自己的房里,搬出来一把古琴,架在桌子上便弹了起来,独孤信对音律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一下子就听出来马夫所弹的正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为伯牙的代表作之一。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伯在上古时代是一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公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伯牙是当时着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着《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