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时分,胡建民开回来了介绍信。想想,应该是花了不少钱。
李青山在胡建民去开介绍信的功夫,也把墙上的诗文看了个够。针对这些诗文,李青山现在学的还是很认真的。毕竟自己的队伍的联系密码都是用这些古代诗词,就是不想学也得学。况且,一趟青城山之行,让李青山对古代诗文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胡建民回来后,仓库的门被打开了。仓库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些石板、石头什么的。至于那些字画、木刻,不知道都到了哪里,反正不在这里。
有了上次那块匾额的经验,两个人专门找一些篆刻看。只要是怀疑是李阳冰的小篆,就都拓下来。当然,为了防止外人看出来,他们还拓了一些名人的石刻。比如:颜真卿的字,也有些研究价值。
足足弄了二十多张纸,两人才把那些石板按照原样摞好。李青山看着外面晾晒的碑拓,对着那个值班的人问到:“鬼子占领武汉,这些文物没有被糟蹋,到是很稀奇的事儿?”
“嗨!鬼子焉能放过这里?我们在武汉保卫战初期,就把这些文物埋在了山上。因为这个,还有好几个人为了保护这些文物牺牲了呢。小鬼子来中国,只要他们看上的东西,肯定会往回抢夺的。”值班员说到。
“所以说他们必败!从他们抢夺东西往回运就能看出来,他们的东亚圣战早晚都得输。就连自己占领了这里,心里都没底。谢谢了!走了!”李青山说完,和胡建民收拾好那些碑拓,离开了黄鹤楼旧址。
回到酒店后,胡建民出去,让人做了个装地图那样的圆筒,把那些没有用的碑拓装了进去。用胡建民的话说,这些碑拓,没有事儿的时候拿出来看,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儿。
两张带有李阳冰小篆体的碑拓被摆到了床上。此刻,李青山正在正面端详着这些字。
正面看这些字,根本看不出什么。只觉得小篆体非常好看。可是翻转过来,对着阳光看,字就不一样了。要说古人的智慧就是高,谁又能透过石板去看字呢?
等李青山把纸张都贴到了窗户上,胡建民开始辨认字了。这回,他是用钢笔把字记在纸上再念。
把一些难懂的字写在纸上,胡建民念到:“宝应初,十二仙逝,余为其《草堂集》做序。理其平生所做,甚感慰。然,观其幼作《侠客行》不与存符。逐想之遗,乃意之深。白游山川,交甚广。梁之二士,实白知交,告之秘,乃从容去。白借古喻之,示其忠。改其作,藏揭于里,望国得之。”
念完后,胡建民说到:“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就是不知道这些宝藏的具体位置。看看下一篇写的是什么?”
说着,胡建民赶紧抓起钢笔,开始翻译下一篇碑文篆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