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山、泥鳅、藏卫,再加上牛大有和另外四个跟车的藏卫的兄弟,八个人试着开始抬一个三十公分粗,八米长的木材上跳了。
第一杠的李青山,一边走一边喊到:“这个跳板啊!有点颤!”
“有点颤!”牛大有和藏卫也都符和着喊到。
走上跳板,李青山拽着杠子的中间的绳子,让他身边的人稍微轻了一点。他嘴里喊到:“向前走!后面的跟上!”
这个时候,后面的人也都明白了。李青山这是指挥的号子,并不是什么他想唱歌。
随着其他七个人的配合,一根八米长的木材只用了不到五分钟就被抬到了车上。这个时候,在车的下面,看着李青山他们的工人都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
有了第一根的经验,而且木材都不是很粗,李青山他们速度快了不少。半个小时后,木材快要封顶了。可是,新来的司机不干了。他不让装了,因为再装载重就过了。
李青山他们下车一看,确实,八米的木料,按照他们在远东那里计算的话,都有二十米了。
把车开出去之后,李青山让哈巴斯把大家集合到一起,对着他们讲着抬木头的要领。并且告诉大家,只要装到第一台车那个样子,就现场发工资。因为,抬木头的钱没有积压的。
十几个阿拉伯年轻人这个时候就要跃跃欲试了。李青山告诉他们,等到他们再打一批卡钩,两伙人同时装,说不定这二十台车一个下午就能装完。
李青山这么一说,哈巴斯的话还没有落地,其他的那七八十人可就不干了。为什么?因为十六个人把活干了,他们干什么去啊?
“这样,你把老人和岁数小的挑出来,让他们干别的。留下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的人。这部分人这段时间就是人力装车,其他的什么都不干。另外,剩下的人也可以组织起来,装一些小些的木头。”李青山对着哈巴斯说到。
哈巴斯一声吆喝,大家分出了两伙人,一伙四十五人,一伙七十多人。七十多人的那伙,几乎全部是四五十岁,岁数小的还真没有几个。李青山手拿卡钩告诉他们,自己再去做几副卡钩,让他们等一会在干活。
看着李青山手里的卡钩,年轻力壮的这伙人可就等不及了。他们拿着绳套,开始做着试验了。而有的人,上前看着卡钩的模样后,又跑走了。
等到李青山巡视了一圈后,工地上的卡钩就都不见了。
“这里有很多设备,他们拿去照着做了,根本不用咱们『操』心了。”哈巴斯看着正在做实验的人们说到。
确实不用牛大有和李青山再去做了,这个时候都有人把卡钩做了出来。
虽然用绳套的那伙人装的比较早,可是后面拿着卡钩的人,已经撵了上来。就这样,李青山他们一直看到人力装了五台车后才返回了那个大院子。
最快更新阅读,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