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一首吧。这弹的比勾栏瓦肆里的强多了。”
偶尔从勾栏瓦肆里传出来一阵尖锐的女声,“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听着这些人喜怒笑骂,李师师竟然觉得这一天夜晚分外美好。
她抱着琴回坐在船舱里,却见赵明诚脸上没有一点喜色。
“今夜湖上风光无限,又有这么多人一同出来春日夜游,空气里都是百花芳香,官人有何不满的呢?”
“我在想一个典故。”
李师师低首笑问,“又是《史记》里的典故?不如诉与奴家,官人只要说出来,自然会好受些。”
“你应该知道战国时期的商鞅吧?”
“奴家也有耳闻。他最有名的事迹就是在秦国变法,而关于他最有名的典故则是徙木立信。不知官家想说的是不是这个?”
赵明诚摇摇头,“商鞅之所以能变法成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他最大的助力就是秦孝公。只是在他遇到秦孝公前,他是卫国的王孙贵族之后,故名卫鞅,又名公孙鞅。”
“他早年是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的中庶子,丞相公叔痤预感到他快要死了,于是在死之前正式向魏惠王举荐卫鞅。”
“魏惠王问公叔痤:‘你要是死了,国家怎么办,交给谁来打理?’公叔痤说:“我这有个叫卫鞅的中庶子,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都交给他,为他之命是从。”
李师师低首,“那看来魏惠王并没有这么做。否则强大起来的就是魏国了。”
赵明诚摸摸李师师的三千黑丝,“魏王闻言,竟然嘿然。”
“那还真是可惜。可是官人又何必为这种事情愁眉不展呢。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魏惠王没有赏识商鞅,也许是商鞅的福分。”
赵明诚摇摇头,“可是这一面,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却耐人寻味的故事。”
“哦?”
“公叔痤躺在病榻上有气无力的,他见魏王对自己举荐的人才没有重用的意思,像他等年纪的人,应该也知道放手。可是他却对魏惠王说,‘大王既然不用卫鞅,那就杀了他,千万不能让他到别的国家去。’”
李师师皱眉,“为什么?魏惠王举荐商鞅明显是欣赏他的才华,可是为什么不得重用后,却又劝魏惠王杀了他。”
“莫急,这件事后续还有更让人匪夷所思的。魏王面对公叔痤的请求,当场很敷衍地接连道好,随后就走了。但是当魏惠王出了门时,却和身边的人说,老丞相病得太重了,可怜啊!他居然叫我让卫鞅主政,唯他命是从。这不是倒行逆施吗?”
“随后魏惠王压根没把宰相的话当一回事。可是在魏惠王前脚走后,宰相公叔痤却又立刻找来了商鞅。公叔痤告诉商鞅说,‘你快点逃走吧。我向大王举荐你没有成功,随后又叫大王杀了你。’”
“可是商鞅听到以后却并不慌乱,他十分冷静地坐在公叔痤边上。公叔痤纳闷,你怎么还不跑呢。”
“商鞅回答说,大王都没有听信丞相您的话重用我,又为什么会听信您的话找人来杀了我呢。后来直到公叔痤死去,商鞅始终在魏国活的好好的。”
李师师蹙眉,“这丞相公叔痤真是个自相矛盾的人,举荐他不成就想杀了他,想要杀了商鞅却又提前通知商鞅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