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治疗和休养,唐丽青终于恢复过来,能够下床了。她能下床了,就立刻找到舒云鹏,要汇报火星基地的事。
说不定地球在宇宙中确实是孤独的。尽管一些人认为,既然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出现了,那么它一定是相对比较普遍的,但施耐德-比蒂指出,观察选择效应把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复杂化了。样本只有1个(作为观察者的我们自己),很难确定生命出现的概率--我们完全有可能是特例。
通过考察地球生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复杂生命的演化需要的完美条件太多了。不光地球需要位于太阳的宜居带内,太阳也要远离银河系中心以避开破坏『性』的辐『射』;我们的气态巨行星质量必须大到足以扫除奔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我们大得出奇的月亮还要稳定住地轴倾角使我们能够享受不同的季节。这还只是复杂生命需要的几个先决条件。符号语言、工具和智能的出现,同样需要这样的”完美条件”。
“不急,唐少校!”舒云鹏看她还不是很利落,就劝她慢慢来:“现在我们有的是时间!”
科学家发表一个学说和理论,他们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即使『乱』想还是得回到数学推导上,而且这种理论还要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不得不说,理论物理这种学科,自从爱因斯坦开了先河后,似乎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了,尤其在那些目前技术手段还不能观察到的地方,比如黑洞,平行宇宙、弦、多维空间以及微观基本粒子的具体运动轨迹等等。科学家在各自的理论中都进行了一定数学推导和验证,而且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数据支持,但是我们同样知道,一次两次的单个数据支持还是没法彻底说服我们,并让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就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再加上,从量子论以来的研究历程,我们发现,无论是最初的将电子运动轨道化的旧量子论,还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弦论,在这些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修改和发展。尤其是弦论以来的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要远远领先于实验数据观察,当年爱因斯坦构建自己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时都是以现有数据来构建理论的,简单而言就是理论发展在数据支持以后,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爱因斯坦理论的普适『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确定『性』。但这是否就认为弦论就是胡说八道了?显然不完全是,即使有一部分科学家这么认为,但也不能完全这么认为!
在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就不禁自己问自己,这真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吗?唯心和唯物这类话题的辩论居然也会跑到号称“唯物辩证”的物理学中。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观察的最小尺度停留在质子水平。虽然我们能够证实和观察到一些比质子要小的瞬时基本粒子(存活时间极短的粒子),但是要这种短寿命粒子进行研究简直难如上青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微小粒子的研究,就不得不借助模型和宏观化,于是,一些以宏观事物命名的东西得以出现,比如当下最火的弦论,就是拿琴弦的弦来对应这种夸克以下的能量振动线。即使我们知道,这些被命名的东西其实与宏观世界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但是我们大脑在思考时,在构建对那种未知世界的理解方式时,不得不带有宏观上传统上的一些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说明,这个未知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我没事了,”唐丽青说:“我不想这么闲着。”
近距离伽马暴可能灭绝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由此,两位天文学家声称,只有在大爆炸发生50亿年之后,只有在10%的星系当中,才有可能出现类似地球上这样的复杂生命。
宇宙或许比先前人们想象的要更加孤单。两位天体物理学家声称,在可观测宇宙预计约1000亿个星系当中,仅有十分之一能够供养类似地球上这样的复杂生命。而在其他任何地方,被称为伽马暴的恒星爆炸会经常『性』地清除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两位科学家说,这些的爆炸还使得宇宙在大爆炸后数十亿年的时间里,无法演化出任何复杂的生命。
科学家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伽马暴有没有可能近距离击中地球。这种现象是1967年被设计用来监测核武器试验的人造卫星发现的,目前大约每天能够检测到一例。伽马暴可以分为两类。短伽马暴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两秒钟;它们很可能是两颗中子星或者黑洞合二为一的时候发生的。长伽马暴可以持续数十秒钟,是大质量恒星耗尽燃料后坍缩爆炸时发生的。长伽马暴比短伽马暴更罕见,但释放的能量要高大约100倍。长伽马暴在短时间内发出的伽马『射』线,可以比全宇宙都要明亮。
持续数秒的高能辐『射』本身,并不会消灭附近一颗行星上的生命。相反,如果伽马暴距离足够近,它产生的伽马『射』线就有可能触发一连串化学反应,摧毁这颗行星大气中的臭氧层。没有了这把保护伞,这颗行星的“太阳”发出的致命紫外线就将直『射』行星地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足以导致一场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