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没事找事
稳定住士族基本盘,萧绍瑜便将目光锁定在降兵分田和郡兵扩编一事上。
“殿下,下官以为,您最好借这次扩编的机会重组郡兵。”
李东阳为此事已筹谋多日,认定这是确立萧绍瑜对济阴郡兵绝对领导权的绝佳时机。
重组势必要拆散降兵原有的编制,可以起到防止他们反复的作用。
而打散原有郡兵各营,则可以破除那些郡将在军中的故有势力,更便于萧绍瑜掌控军权。
“本王正有此意。舅舅的人到了么?”
萧绍瑜问李东阳,二人心有灵犀。
范雍返回顿丘前,萧绍瑜曾向他索要一百范氏私兵,并要求他回到顿丘后从速办理。
这么做,为的就是在军中基层都头位置上安插自己人。
郡兵中的中高级将校,不像都头这种低级军官因阵亡而出现大量缺额。
且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立有战功的,有些更是刚从都头位置上升上来的。
一定要强行撤职,再安插自己人,显然是要闹出哗变的,根本行不通。
故只能从基层着手。
中高级将校方面,暂时能用的手段就是尽力笼络,好在周盛这个郡司马是自己人。
“昨日刚到,下官已安排妥当,只待殿下招兵,他们便可顺利加入郡兵。”
此战,济阴郡兵是付出很大伤亡的,算上降兵也不足万人员额,招兵是顺理成章的事。
萧绍瑜的小动作,外人是很难发现的。
而招兵的主要对象自然是灾民中的青壮。
他们是受过萧绍瑜的救命之恩的,且在保卫睢陵时曾积极响应萧绍瑜的参战号召。
这批萧绍瑜拥有群众基础的青壮的加入,自然会扩大并美化他在军中的口碑。
“招兵的告示尽快贴出去,另外,分给降兵的田地可有着落了?”
兑现当初的承诺,赢得降兵的信任并在他们心中树立威望,这也是萧绍瑜极为关注的。
李东阳面现难色,回应道:
“每名降兵按30亩地计算,应需6万亩。
下官走遍睢陵,仅勉强划出3万亩荒地,尚缺3万亩。”
“若是实在难以凑足,便从本王名下划出1万亩水田,顶了这3万亩地。”
萧绍瑜不惜拿出上好水田,也不愿食言而肥。
见萧绍瑜魄力如此,李东阳面色渐缓,又想了想,说道:
“容下官去郡内诸县走走,能不动用殿下的水田,便不动用。”
“也好。”
有萧绍瑜的水田托底,安置降兵便不会出乱子。
降兵、青壮、周盛嫡系部曲,只要稳住这批人,济阴郡兵的基本盘便彻底握在了萧绍瑜的手中。
同样明白这里面学问的李东阳,自然会把差事做细做好的,甚至比萧绍瑜要求的还周道。
“殿下,这份名单里详细记录着:现有中高级将校的出身背景,师出青岚宗的人也有备注。”
李东阳递上一份名单,他考虑到了士族和青岚宗在郡兵中的影响。
萧绍瑜明眸一闪,快速浏览着名单中的名字,待其抬头,已是满眼笑意。
“有了这份名单,本王对重组郡兵就更有信心了,青岚宗的人是一定要边缘化的。”
既已笼络了本郡士族,对于出身本郡士族的中高级将校,自然可以让他们照旧带兵。
关系越近的,当然是要越重视的。
像刘广升、吴良、王昆仑的族中子弟,肯定在萧绍瑜的心中排在前面,会给他们更好的机会。
当然,用人不避亲可以,却也要考察领兵作战的才能。
萧绍瑜是不会启用庸人的,他很看重郡兵的战力,不希望自己麾下是一群中看不中用的废物。
青岚宗的人就是例外了,萧绍瑜是坚决不会让他们染指兵权的。
“只怕是不太好办,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是军侯了,想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萧绍瑜的坚决,让李东阳意识到了问题的棘手,原本按照他的意思是要循序渐进处理的。
而且之前萧绍瑜也没想过要动中高级将校,他也有点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