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这个主本王做了,仲勋与令嫒的婚事便定下了。”
萧绍瑜当仁不让,一锤定音,给二表弟安排上了。
见好事已成,刘广升也笑了起来,心中更是窃喜。
“没想到,阴差阳错的,还与李长史攀上了姻亲,意外之喜啊,呵呵。”
随着这门婚事的敲定,萧绍瑜和幕下两大重臣便与济阴三大士族,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了。
此后,萧绍瑜再次传召济阴士族,这一次可没有人敢婉拒他的邀请了,皆应邀而来。
他当众公布了监生名额的分配,刘广升、吴良和王昆仑三人自然成了诸氏家主艳羡的对象。
刘广升自助守睢陵时,便在竭力帮衬萧绍瑜,态度鲜明。
他的身上因此早已打上了萧绍瑜门人的印记,诸氏家主自问没有他付出得多,倒也不嫉妒。
而吴良和王昆仑就不同了。
王昆仑平平无奇,助守睢陵的贡献也并不突出。
吴良还曾抵制过萧绍瑜,且其三子更是在萧绍瑜任内被“依法处斩”的。
这二人也能获得两个监生名额,就不得不引起诸氏家主的关注了。
对于吴良,他们有理由认为萧绍瑜是在有意安抚他,从中不难看出萧绍瑜并非胸襟狭隘之人。
而从王昆仑的身上,他们则领悟出萧绍瑜想要他们领悟出的深意。
“看来应该早来拜访九殿下的,这次被老吴占了先机了。”
他们都意识到,在交好萧绍瑜这件事上,自己比王昆仑慢了一拍。
同时,心里想着应该尽快补救才好。
众人中唯一没有获得监生名额的刘广平,他就是再愤怒、再眼馋,也只能自咽苦果。
谁让他当初一毛不拔,公然与萧绍瑜对着干呢。
此时的他,一心担忧太子可能的杀人灭口,不敢再去招惹萧绍瑜,自然选择了沉默。
而他一反常态的安静,不啻于在传递一个信号:太子殿下也不愿意得罪九殿下了,至少现在是这样的。
“难道赵乾坤行刺魏国使团的幕后主谋是太子殿下?”
太子的霸道,在济阴郡是有所流传的,他与赵乾坤的关系也不是秘密。
诸氏家主中不乏精明之人,他们透过刘广平的克制,难免会将太子与行刺之事联系起来。
在旁人眼中,是否得到监生名额,无形中已成为一座分水岭。
得到监生名额的诸氏家主,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身上都有了萧绍瑜的影子。
相对的,太子门人刘广平,就是最好的参照物。
这无疑是一记笼络济阴士族的阳谋,而梁帝的恩赐则是事成的关键。
诸氏家主都不同程度上有所预感:也许太子殿下要失势了。
善于投机的他们,更坚定了要向萧绍瑜靠拢的念头。
但萧绍瑜是清醒的,知道内幕更多的他,并没有得意忘形。
就像当初谢宣怀之流,不认为他能守住睢陵一样,朝中那些大人物,也不认为现在的他有什么了不得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他手中的力量还是太弱小了。
“无论太子是否失势,东宫那个位子还轮不到本王,我还是低调发展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