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三来一补
娄晓娥其实并不想走后门,她对走后门不感兴趣,其实不想找傻柱帮忙。
但是她自己找不到生意,只能找到傻柱。
傻柱开始还挺高兴,不过没多久,娄晓娥就提出,想去厂里看一看,能不能合作。
傻柱立马明白了,娄晓娥是想利用自己,跟厂长搭上话。
傻柱不是傻子,厂长更是很有原则,所以娄晓娥来回几次,厂长对她都非常客气,问了娄董事的近况。
但问到娄晓娥有什么厂子,能提供什么先进的金属加工项目,娄晓娥却答不出来,
所以,厂里把娄晓娥的要求全都婉拒了。
这里说到八十年代的招商,不光是为了引资,还要学习香江的技术。
虽然后来香江没什么工业,但在80年代初,轻重工业实力相当客观,而且技术不算落后,虽然比不上东洋人,但也远远高于东南亚小国。
深城第一家港商合资企业,就是石岩上屋热线圈厂,由当时的石岩镇上屋大队与港商合作成立。
这时候有个词叫“三来一补”,所谓三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说的是“补偿贸易”。
来料加工,指的是由外商或者港澳台商人提供原材料,委托我们的工厂加工成为成品。
这种合作形式类似于代工,最后的产品归外商所有,龙国按合同收取工缴费,就是赚手工费。
来料加工会规定成品率,制定用料定额并且实行包干。
龙国这边一穷二白,外商经常会提供生产设备,龙国就把设备钱从加工费里扣除。
来件装配指外商提供零部件和元器件,并提供必须的机器设备、仪器、工具和有关技术,由我方工厂组装为成品。
还有一个词,叫“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是指原料进口,生产国内,销售出口。把生产经营的两头,也就是原材料采购、销售市场,都放到国际市场上去,这样可以解决沿海地区与内地争原料、争市场的尖锐矛盾。
深市起飞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带来的利润,当初觉得利润很高,但后来很多人就不满足来料加工的地位,向上游挺进,要把大部分利润,从控制着品牌的外国人手里拿回来,否则就自己做牌子。
当初深城其实没多少真正的外商,大多数都是港商。
而八十年代龙国比较落后的就是轻工业,香江的商人来大陆投资建厂,刚好把这个短板一下拉齐了,
哪怕是制衣厂、塑料厂,玩具厂一类,也都是实打实的工业生产,
何况香江的电器厂实力也不弱,当初大到电视,很多小家电都是港产,
七十年代,香江就有二百多家电子厂,甚至有些军工产品都是香江产的,装配过有线无线两用电视机,火箭发射零件和雷达装置等。
1980年,香江竟然有一千三百多家电子厂,工人达到十万人,电子产品出口占到香港出口总值的百分之十二,达到 135亿港元,能生产装配集成电路、电子表、音箱器材、计算机、电视机。
电子业在目前,就是制衣业的235亿港元之后,香江的第二大工业,半导体收音机出口量是世界第一,这还不算水货运进大陆的那些。
香江合资的牌子更多了,比如那时有个电威电器制造厂,厂子宣传册里里外外全是繁体字,其实是广城人民电器厂与香江老板的合资企业。
一直到2000年后,小家电市场里都是港风盛行,很多电热水壶之类的电器还都是香江合资牌子,或者是仿冒、盗用香江牌子的。
大多数家电外包装和说明书,也都是香江那种风格,全是繁体字。
此外,钟表、塑料、玩具、纺织,分别是此时香江工业的第三到第六大行业,钟表出口额都有六十多亿港元。
在八十年代,香江已经开始生产微型电脑、多层次线路板、电脑外围设备、高级通讯器材、音响等设备。
而香江工厂也发愁地方狭小,不断被房地产侵蚀地盘,
而港资工厂到深城、广城附近投资以后,营业额翻了十倍。
所以,大领导要引进的,绝对不是娄晓娥这种只有一百多万,没有实业的皮包公司。
那时候引进的香江公司,不是光有钱,而是带着技术、设备、市场来的厂子,很多都是直接扎根在了粤省,开创了三来一补的经济模式。
任何时候,都是要靠实力说话。
大领导建议娄晓娥,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可以仗着香江的资源,采购一些急需的商品,让傻柱帮她联系一下。
娄晓娥刚来香江时,学过一阵金融和贸易。
上次靠着刘光福,挣了一百万港币,所以娄晓娥信心满满,想再倒腾几次大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