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谁也没提赶集那天发生的事儿,仿佛那天什么都没发生。
快要中秋的时候,大队长和几个干部联袂到宋家找唐诗语。
唐诗语一听都傻眼了:“小孩儿衣服?”
她拿出自家孩子穿过的现在已经没法再穿的衣服:“你们要这些衣服干什么?你们要做母婴用品?”
???
这下轮到大队长他们愣了:“什么母婴用品?”
他们想做的是婴幼儿衣服来着。
布料就用秋衣秋裤的布料就行,还有现在很多人不太喜欢棉布。
这两种布料接触婴儿娇嫩的皮肤的话不怕会磨伤小孩皮肤。
可到了唐诗语这里,怎么就变成母婴用品了?
而且,这个词光一听,就知道包含的内容非常多。
几个干部一下子来了兴趣。
年轻的驻村干部还干脆拿出了笔和笔记本放在桌子:“你慢慢说,不要着急,我把重点记下来。”
唐诗语:“……”
唐诗语都无语了:“你们之前不是只要小孩衣服的嘛?”
大队长笑嘻嘻:“是啊,我们之前只是想做一下小孩衣服的。”
“你应该也发现了吧?现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了。”
“你家就不说了,咱们村其他人家也一样,你没发现咱们村小孩现在穿新衣服的越来越多吗?”
农村不比城里。
农村一年到头能得的票也没多少,城里每个月不管什么票都有定额。
以前大家想做都没的做。
可是靠山村现在开了养猪场,开起了织袜厂。
自然也把城里给工人福利的那一天也搬过来了。
每个月各种票据虽然不一定齐全,可一年下来不全也全了。
票有了,钱也有,就剩下用了。
大人们给自己穿用是不太舍得,可给孩子,那就没什么顾忌了。
尤其是这三五年结婚的年轻人。
孩子小,数量少,手头有东西,自然舍得花用到孩子身上。
甭管男孩女孩儿,不说每一季都有新衣服,一年总有个一两身。
甚至因为工厂招收的多为女工,村里重男轻女的现象都少了很多。
三年前还有人家生了女孩就送人或者溺死呢,现在谁家要是生的都是男孩,迎接的就是全村的奚落。
大家都指望着多生个女孩出来好以后能进厂里当女工,挣工资挣票据。
至于工厂是不是能开到那时候,极少有人去想这个问题。
真要是有人说出来,也会被大家当成说风凉话或者诅咒,轻则挨骂重则挨打。
为了能让闺女将来挣钱,大家在吃喝穿用上也不像以前那么小气了。
肉眼可见的,村里的十岁以下的小姑娘,头上戴花的都多了起来。
唐诗语眨眨眼睛:“所以你们之前是想专做童装的?现在又想做母婴?”
大队长让她也搬个板凳过来:“你先给咱们解释一下这个母婴产品是怎么回事。”
母婴产品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的内容更是包括了衣食住行用甚至健康恢复之类的东西。
国外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但七十年代的国内,绝大部分人连这个词都没听说过。
唐诗语以前都没打算结婚,自然也没关注过母婴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