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当政,朝野上下哀鸿遍野。
各方膨胀的野心,昭然若揭。
司徒桥公请辞,轰动士林。
作为司徒府的属官,蔡邕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
他眸子一凝,落在曹操身上。
“孟德要入鸿都门学,可是出于本心?”
二人没有入司徒府,曹操应蔡邕邀约,来到蔡府相叙。
蔡邕并非没有靠山,他的叔父蔡质,可是当朝卫尉。
没有身份背景的庶民、寒门,几乎没有入仕的可能。
这也是察举制的弊端所在。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后世的九品中正制,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了。
“陛下征召入学,不敢不从。”
曹操磊磊落落,没有遮掩自己的行径。
“唉——”
蔡邕闻言心领神会,唯有一声长叹,表达出自己的同情和遗憾。
“学生认为,入鸿都门学和太学,没有任何差别。”
“只要专心治学,两耳不闻窗外事,坚守本心,不做欺上媚下之人即可。”
“无论在鸿都门学还是太学,都能够为百姓做事,行善于天下。”
曹操心胸豁达、开朗,驱散了周身的寒气。
他的一腔热血,深深地感染了蔡邕。
“孟德言之有理,是老夫狭隘了。”
“任何事,都因人而异。”
“老夫只是担心,你到了鸿都门学后,见不惯诸事……”
蔡邕意有所指,潜意识认为,曹操朗朗若日月,很难接纳“不公”的待遇。
试想一下,身边的同学谄媚上位,成为县令、郡守,甚至是一州刺史。
曹操能够把持得住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曹操沉毅道。
“哈哈哈!”
蔡邕骤然大笑,赞赏道:
“桥公说过,孟德是一块璞玉,尚需磨砺。”
“在老夫看来,孟德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二人谈道论儒,其乐融融。
蔡邕身具名士旷达,曹操任诞和幽默。
一时间咳珠吐玉,妙语不断。
这时候的读书人,都是苦读儒经,旁涉老庄之学,一步步养望交友,而后“举孝廉”。
倘若曹操是没有背景的寒门,他需要获得当朝高官、名士的好评。
例如桥玄、蔡邕等人。
获得好评后,他回到家乡,地方官才会顺水推舟“举孝廉”。
如果不幸获得差评,一辈子都会受到影响。
蔡邕这样的名士经过郡县,一定会有无数的读书人争相表现、讨好,渴求获得一两句优渥的评价。
这就是“养望”。
没有名士的评价,孝廉没有名声,一般人是不敢轻易举荐的,会被批判“任人唯亲”等。
寒门、庶民要走完流程,比遭天谴还难。
曹操旁征博引,彰显了深厚的儒学、道学,蔡邕都为之惊悚动容。
他不禁做直了身子,摆出凝神倾听的姿态,和曹操同等交流。
曹操言谈侃侃,如有神助,且又姿容俊逸、风度不俗,深得蔡邕的推崇。
宦官当政,大汉处于最混乱、最动荡的时代。
蔡邕这样的大儒,一直在寻求着拯救江山社稷的办法。
思想的痛苦、折磨,让他心力交瘁。
他曾和桥玄一次次地探讨,憧憬着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局面。
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
拯救大汉的办法,或许就潜藏在这些先贤的思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