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南巡(十五)
百姓簇拥在一起,各乡的乡官,还有县里面的官员,都在竭力维持现场秩序。主要防止发生踩踏事件,还有就是避免破坏庄稼。
皇帝就在跟前,这要是出了事,直接就上达天听了。还有庄稼,再过几个月就成熟了,要是踩坏了,怪可惜的。
山东地区大部分田地种的是冬小麦,每年秋分左右开始播种,第二年芒种时节收获。
农谚有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芒种时节,则是南方种稻,北方收麦的日子。如今清明刚过,地里的庄稼已经抽穗。
欣欣向荣,待到夏收,又是一个好年成。这人呐,最基本的追求不就是能过上太平日子,平常不会饥一顿饱一顿,逢年过节还能吃上一顿肉吗?
百姓们也懂这个道理,他们来此也是为了见见皇帝,见见给他们分田的王爷,可不是来破坏自己庄稼的。
再过三个节气,谷雨,立夏,小满,到了芒种,地里的麦子就能收获。这要是被自己踩坏了,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不知道会有多痛心。
“乡亲们,都注意点,看着点脚下,千万别把地里的庄稼给踩坏了。”
这样的提醒不绝于耳,人群不断聚集,船队停泊之处此时已是人声鼎沸。福临眯了一小会,人稍微精神了一点。
孟古青和宛如两位皇后,还有贤妃朱媺婥,三人因为年纪小,这会儿已经睡下。只剩下朱媺娖坐在船舱里面,陪着两位皇太后说话。
“外边儿这些人也真是,吵吵嚷嚷的,让人睡不着觉。”哲哲吐槽道,她不明白,外边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人。
哲哲守在深宫里,不太关心外边的政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而一向关心朝政的大玉儿,则能够理解。他儿子的诸多政策,都是以安抚黎庶为主,受黎庶拥戴很正常。只是能在曲阜闹这么大阵仗,也有些出乎大玉儿的意料。
“百姓爱戴小九,这是好事,我们做长辈的应该为他感到高兴。您觉得他们吵,我却觉得这是天籁之音。太宗皇帝出门狩猎之时,可曾有过当地百姓,连夜打着火把来求见?”
“你说的也对,这就是汉人常说的民心所向吧!我看小九也就在学堂学习,平时也不怎么出宫,怎么受这里的百姓如此爱戴呢?”
大玉儿听到这话,都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学堂是学习了,可不怎么出宫却无从谈起。稍有机会,福临就会溜出皇宫,外出探查民情。只不过哲哲一直呆在乾清宫里,不怎么出去走动,所以不知情罢了。
至于后半句话,大玉儿也不怎么想得通。“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可能是小九的一些政策,能让这里的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吧。”
不干政但对政事上心的大玉儿,在入关后就一直在学习汉地文化。如今也算小有所成,连班固的《食货志》都曾涉猎。
“是这样,可是不是说曲阜是孔圣人的故乡吗。小九之所以绕路来曲阜,就是为了来这里祭祀孔子吧。我听说历朝历代,都对曲阜优待有加,难道这里的百姓还吃不饱穿不暖?”
大玉儿被哲哲问住了,这也是她所不能理解的地方。她和哲哲都出身蒙古大贵族,眼睛自然看不到最底下的百姓。
朱媺娖听着两宫太后闲聊,正要搭话,突然听见窗外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声音。
“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