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代,君子之争才有儒释道三家融合,理学成型替代了原有的儒学,传统文化的盛世就在这两个时代。
至于开疆拓土的朝代,那不算人才辈出,因为没有思想家出现,如果有也是凤毛麟角,而且他的思想并不能成为民族的基因。
明清六百年就出了一个王阳明,可王阳明的思想叫陆王心学,继承的是陆九渊的思想,还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陆九渊是南宋时代的人,他的思想继承哪一派的,后世争论很多,但支持最多的是,他继承程颢这一脉的思想。
也就是说心学的源头同样是程朱理学,不对,应该说是程门,因为程颐跟程颢的思想还是略有不同的,朱熹继承的是程颐。
陆九渊跟朱熹同时代,小朱熹九岁,一生中跟朱熹有过两次着名的辩难,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第一次是淳熙二年的鹅湖之会,第二次是淳熙八年的南康之会,在这之后两人没再面对面的争辩,但还有一次隔空相对的论辩。
那就是对无极和太极的不同见解,而这次两人的观点,正是代表了程朱理学和心学的根本中心思想。
朱熹认为哲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的,陆九渊认为哲学应该为日常能用的,也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说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其实没有高下之分,只是思想上的不同罢了,至于满清时代禁锢百姓思想的理学,其实跟程朱理学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只是上位者利用程朱理学中的缺陷,扩大后用来愚民统治的工具,明朝同样尊崇程朱理学,为什么没有禁锢住百姓思想。
说白了是大明朝用的是真正的程朱理学,有修改也是动小动作,但满清却是改了个面目全非。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二程的思想其实是尊崇孟子,孟子一向以民为本,认为民为上、社稷次之、君为下。
但你看看后世所说的程朱理学是这样的吗?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被歪曲的解释,更别说三纲五常了。
人家君君臣臣的意思是君王要尽到君王责任,才能要求臣子尽到责任,父父子子也是同样的意思。
这种互相尽责、相辅相成的思想,自然不受统治者喜欢,朱元璋就很讨厌孟子,甚至把孟子扔出孔庙。
但后来老朱要标榜自己是朱子后代,用上朱熹的理学为国学,不得不羞答答的再把孟子请进孔庙。
因此民本思想是在满清时代被完全删除的,后人咒骂的程朱理学其实不是它的本来面目。
大明朝删除一部分后,激起士大夫的反对,老朱家只好停下,毕竟他是汉人还是要脸的。
熙宁元年腊月二十四,刚刚放年假的赵昉,终于见到大理国进贡的美女了,其实这几个人早就进宫了,只是一直在训练礼仪,没让他见到罢了。
三个美人一个出自高家,一个出自段家,最后一个出自白衣族。
白衣族即傣族古代的名称之一,明朝叫摆夷族,但现在是大宋朝,自然没有摆夷族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