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刘瑾先向正德皇帝一拱手,就走向了张太后身旁。
“太后…”刘瑾一边低声亲呼张太后,一边双手高举过头顶,然后弯腰将双手前伸,向张太后索取张太后手中的圣旨。
张太后将圣旨放到刘瑾手上,刘瑾就这么一直弯腰将圣旨转交到了正德皇帝的书案上,
正德皇帝将圣旨摊开,又提起毛笔准备将这份圣旨涂鸦一番,
正德皇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这封圣旨上随便涂改掉几个名字就行了,
被涂改掉的女子就是自己的后妃,而那些没被涂改掉的名字就继续留给圣旨上给王资当“圣妻”。
正德皇帝看着名单上那一个个女子的名字,就如同看到了暴元余孽的贼首名单一般,愁眉苦脸的不知道该涂抹掉谁的名字较好。
大臣不敢在早朝上点出正德皇帝随意涂改圣旨不合礼法,张太后的身份与地位则是能支持张太后说出自己的疑虑。
“陛下为何不重新书写一份圣旨呢?为何要在圣旨上随意涂改呢?”张太后问道。“随意涂改圣旨的话是不是有失咱们朱家天子的威严呢?”
正德皇帝头也不抬的就继续胡纠了起来:
“母后有所不知,这是朕从王资身上学习来的美德。”
“王资经常和朕说,一文钱都是一文钱,朕每省下一文钱,是不是百姓就能多一文钱呢?”
“母后你想想,此圣旨又不是什么大诏,若是涂改几下就能节省下一份圣旨,是不是就能减少民众为圣旨所付出的赋税呢?”
“朕只需要将收入后宫的女子的名字涂抹掉,其余女子都封赏给王资不就行了吗?”
“至于母后说的面相只说也无需多虑了,朕觉得母后若为了王资再举行一场选秀且不是浪费了更多的人力物力?”
“看来这个王资还真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善人。”张太后也觉得这个名为王资的人确实不错。“若此节俭之风能在陛下的带头下盛行于大明,大明朝定能长治久安。”
这母子俩永远都想不到,大明朝在原本历史上最后就亡在了大明朝历史上最节俭、最勤政、最用心的皇帝手上。
正德皇帝看着每一个名字,都不想下笔,
正德皇帝知道,自己每涂掉一个名字,自己的后宫之中就要多一个妃子,
对于正德皇帝这种目标是在漠北草原诛杀暴元余孽的皇帝来说,每一个后妃所花费的钱财都是本应该用作北征亲军的盔甲之上、马匹之上、长矛之上……
“这个女子不行,刚刚还是母亲点名的知书达理之人,这种女人麻烦事最多了。”
“这个女子也不行,刚刚那自信的模样让朕十分讨厌,朕可不要这种自信心爆棚的女子。”
“这个女子也不行……”
由于王资的言传身教,正德皇帝现在一个人在脑海中也喜欢上了吐槽,
在吐槽中正德皇帝也适当是使用了一些王资教给他的现代白话。
“算了算了,随便涂改两个人名字算了。”
正德皇帝闭上双目,如同迎接死刑是绞刑犯一样,在圣旨上随意涂改了两个女子的名字。
正德皇帝已经打算听天由命了,点到谁的名字就算谁的名字,将这一切都交给天命左右吧。
好巧不巧,这两个女子的名字恰好就是被张太后点名最“品德高尚”的两名女性——应天府李家之女与应天府杜家之女。
正德皇帝睁开双眼后,才发现自己有多么倒霉,居然点到这两名品性都能得到张太后认可的女子。
事已至此也难以反悔了,
刚刚说要在一切方面都节俭的正德皇帝也说不出再写一份圣旨的话了,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就这样,正德皇帝登基以来第一次从民间纳妃之事就这样确立了下来。
两名应天府的民女就这样成为了正德皇帝的第一批妃子,
至于其他的那些女子,都被正德皇帝封为五品诰命夫人,不日前往大同镇与王资完婚。
一众女子要嫁给王资的圣旨也用加急信的形式送到了王资的手中。
正德元年、
四月初四,
王资收到了这份来自顺天府京师的皇帝亲笔圣旨。
王资看着手中的这份圣旨,也猜测出了当时正德皇帝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的这份圣旨。
一定是满脸的幸灾乐祸。
这份圣旨唯一让王资感到欣慰的是,所有被封赏给自己的“圣妻”都是五品的诰命夫人,都是有薪水的女人,
不是来吃王资白饭的女人。
至于这些即将成为王资的女人她们是怎么想的?
谁关心她们的想法?
大明朝要是有人怜悯这些五品诰命夫人是否有婚配自由的权利,那还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
下人还替主子操心起了主子过的好不好?
下不下贱啊?
这些女子既然出生在了大明朝的脱产阶层之中,她们就已经是大明千里挑一的人上人了,
还关心她们恋爱自由与婚配自由?
那那些除了没有这两种自由外,更没有食物自由和衣物自由的真正的平民百姓家的女子,
是不是更应该被关心呢?
不对,哪有人关心那些蝼蚁一般的杂碎啊,
人人都是以为自己是丑小鸭或者灰姑娘,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其实就是那个拉南瓜马车的老鼠。
王资看完圣旨后也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开始规划起自己的王府如何容纳如此多的女子居住。
至于婚配问题?
别搞笑了,如果王资真的是一个色孽缠身或者以传宗接代为人生第一要务的人,
那么他就愧对于自己的名字。
什么叫王八蛋的资本主义呢?
那就是为了资本可以割舍一切才是真正的王八蛋的资本主义。
贪于享乐或者沉溺于任何常人与正常生物喜欢的事物之中,
就不配称呼自己为资本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