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科学技术的限制,整个世界的航天领域都将火箭发动机说成更加笼统的航天发动机。
实际上,航天发动机可不止是火箭发动机,当今世界将这两类发动机的概念有些混淆。
当然,这可能是因为人类航天器很久都局限在火箭上的原因。
航天发动机说的更多的是能在太空中自主控制的飞行器所装载的发动机,比如太空飞船,航天飞船之类的。
也就是说,相较于火箭。
航天飞船的作用更加广泛,当然,这也代表着其结构更加复杂。
一般来说,火箭发动机运行的环境比较单一,这也就代表着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当然,这其中有人类想办法降低运行环境的复杂性的原因。
就像是目前的火箭分级一般,每一级的发动机有不同的运行环境,不同的性能需求。
比如在大气层的运行环境,类大气层的环境,乃至太空下的环境。
每台发动机都有不同的设计需求。
这看上去虽然能避免很大风险。
但对于研发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其工作量。
而此时徐天宇所想的这台发动机,就是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
不管是航天器在大气层内,亦或者是太空,这台发动机都能满足要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机多用。
当然他有这个想法的最大原因,就是惯性约束聚变的核聚变技术的稳定性。
不管是在何种环境内,这台航天发动机都能稳定的持续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搭载这种航天发动机将不再是火箭,而是真正能供人类进行太空旅行的太空飞船。
如果这台航天发动机能真正研究成功的话。
那将改变当今世界的航天领域的侧重重心,也将改变当今世界的格局。
让人类从近地轨道的探索到太空探索!
因为现在运用最多的火箭,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东西。
这也就代表着如果不改变这种侧重的话,那么人类将永远困在近地轨道。
毕竟一次性的东西虽然成本低,但相应的,这也代表着其功能单一。
但只要这台航天发动机研发出来,说不定世界各国的航天领域学者会将目光更多的放在可持续航天器的研究上。
所以说,徐天宇完成这台航天发动机的研发仅仅只是第一步。
如果想在后续不落后一步的话,那么迎接他的就是与这台航天发动机相匹配的航天器的研发。
毕竟光凭一个航天发动机,是不可能遨游太空的。
虽然现在世界各国有一种航天飞机的概念。
但碍于技术的局限性,其作用其实和火箭差不多,只能满足地球近地轨道的一些工作。
甚至比起火箭来,航天飞机的成本还要高的多。
如果徐天宇想在这方面继续深入研究的话,那么他所需要研究的航天器,就得是航天飞机的进化版本。
想到这里,饶是再有自信的徐天宇也是叹了口气。
目前来说,这个目标还是太远了!
任重而道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