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邓离开雀舌楼的时候是秦海亲自下楼送的,两人在街边聊了几句,等欧阳邓上了黄包车,秦海才回到茶楼。
碰巧这个时候袁震从工地回来,刚好看见秦海亲自送欧阳邓上车,这还是袁震第一次见秦海对人这么客气。
凑上前去,接过伙计递过来的洗脸布,跟着秦海上楼,擦着汗说道:“少祖对这年轻人很看重?我怎么觉着有些不靠谱啊。”
走在前面的秦海说道:“靠不靠谱,就看他的手段高不高明,胆子大不大了。”
袁震一脸疑惑:“您这是给他出了考题?”
“想入伙,哪有不交投名状的道理,若是个夸夸其谈不会做事的愣头青,留着他给我找麻烦啊。”
袁震本就是个粗人,对欧阳邓这种嘴上抹了油的小年青确实没什么好感,一大老爷们儿,跟个娘们似的,一开口就贫个没完,他是真受不了。
愿意接纳欧阳邓,实际上是因为秦海刚刚在包间里使用了催眠,在这种状态下99%的人应该都会说真话。
与之前聊天的内容对比,并没有什么出入,秦海也才放心让欧阳邓去做压死宝心堂的第一根稻草。
秦海把宝心堂药材里面掺杂烟膏粉末的事情告诉了欧阳邓,让欧阳邓自己想办法把这件事抖出来,闹的越大越好。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秦海对章秋桐那种老狐狸的做事方法不太信任。
身居高位的政客,所顾及的因素太多,往往伸展不开拳脚,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那种人一般不会轻易出手。
毕竟一旦出手,就会有各个势力出来阻拦和捣乱,甚至制造其他的事情来混淆视听吸引注意力。
没有绝对的把握,章秋桐那样的人应该是不会有行动的。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舆论和大众出来进行批判,一旦闹起来,章秋桐就不得不采取行动。
只要事情闹大,舆论压力就会迫使宝心堂后面的人就只能选择旁观,要是被人顺藤摸瓜受到牵连,那才叫得不偿失。
只不过想要把此事闹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办法,怎么才能把事情的影响闹到最大,这需要好好动脑筋,还需要有很大的胆量和执行力。
秦海借此机会,正好考验欧阳邓的脑子灵不灵光,是一根筋的莽汉,还是会动脑子的人才。
另外,只要欧阳邓做了这件事,也就代表他和八大家真正意义上的撇清关系。
秦海一石二鸟,算是设了一个小小的局,来考验这个留洋归来的年轻人。
从雀舌楼出来,坐上黄包车的欧阳邓并没有着急回家,而是去了新民报社和京华大学。
他有两个同期留洋关系最好的同学,一个在新民报当记者,一个在京华大学当实习教员。
找到两人后,在京华大学的一座假山凉亭里,欧阳邓把宝心堂的事情说了出来,另外两人一听,这种丧尽天良毒害平民的事情居然就在自己的身边,义愤填膺的发誓不把这种无良商家的黑心手段公之于众,不让其幕后主事人伏法,绝不善罢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