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魏禧献策
张景春在攸县算计程宣的同时,程宣和严起恒一行到了雩都(今于都)和石城之间的瑞林圩(今瑞林镇)。
他们本来打算经茶陵、永新南下赣州,绕过明顺交兵的湘南地区,从江西境内前往梧州,结果走到赣州的时候,遇到明朝吏部右侍郎杨廷麟等人组织“忠诚社”,招募南赣义兵以图恢复,因而被挽留襄助其事,耽搁了一些时日,直到杨廷麟挥师北上之后,他们才重新启程,由于在此期间已经听说了隆武帝在福京(福州)登基的消息,所以不再南下,而是改道东行,打算沿雩水(于都河)、灞水(琴江)至石城县出江西省境,然后再陆行至福建清流县买舟前往福京,因此才会途经瑞林圩。
瑞林圩位于梅川水(梅江)南岸,元末建寨,明代建圩,因为周边山多林密,故名瑞林,是一个依赖水运而繁荣起来的贸易小镇,如今同样因为兵祸,跟其他商贸市镇一样,也变得萧索起来。
山河破碎,市井凋敝,大明辖区跟长沙府比起来,好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令严起恒的心情非常不好,除了在赣州商议恢复大计的时候开朗了几天,一路行来,常常沉默寡言,再也没露过笑脸。
程宣也没有什么话。
要说本心,他愿意投效大顺,因为他不仅像严起恒那样看到了明顺之间天差地别的不同,更看到了神塘冲分田那令人震撼的一幕,深深明白在这种不同的表象之下,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要想无动于衷实在有些难度。
但是他又不敢轻易表达这种想法,因为他深知严起恒端正严谨,如果时机不到,贸然劝说什么“未雨绸缪,复凿一窟”,定会适得其反,所以见到严起恒闷闷不乐,他也无法开解,只能三缄其口,陪着一起沉默。
严起恒和程宣都不说话,家仆严洪自然更不敢多言,三人默默不语,在瑞林圩码头下了船,见到不远处一家客栈高挑招幌,看着还算整齐气派,便走了过去,打算今晚在这里过夜。
走进客栈大门,早有小二上前招呼,严洪随他去了右手侧的柜台号房子,严起恒和程宣则站在门前等候,只见一楼大堂摆着方桌条凳,有几桌食客正在饮食,四壁皆有房门,但都关着,不知是雅座还是下等客房,楼梯在左手侧,正对着右手的柜台,料想二楼才应该是上房。
两人正在四下打量,忽然门外又走进来一主二仆,为首的青年二十岁出头,身材修长,目光射人,进得门来也先四处打量,与严起恒目光相撞,不免一愣,赶忙躬身施礼道:“不意道主竟在此地,晚生这厢有礼。”
严起恒难得露出了笑容,颔首说道:“我去福京见驾,恰好路过此地,冰叔这是要到哪里去?”
年轻人正是宁都望族“圣旨魏门”的二公子魏禧,字冰叔(一字凝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博闻强记,才气过人,虽然年轻,已有贤名,“甲申之变”后放弃科举,跟从姐夫邱维屏研习古文,与其兄魏祥(后改名际瑞)、其弟魏礼并称“宁都三魏”。
崇祯末,严起恒从广州知府迁任蕲黄监司的时候,途经江西赴任,故意迂路前往宁都拜访其父“征君”魏兆凤,因而认识魏氏昆仲,尤其对魏禧赏识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