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跟随大部队来到城外,这里早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攒动,却鲜少发出嘈杂喧闹声。
百姓们自觉的压低声音,小声交谈,面容肃穆而沉痛。
护城河外杨柳依依,纤细如少女手臂的柳枝随春风摆动。
细雨蒙蒙,河水静流。
岸边搭建起两人高,足有数十米宽的极台。
祭台通体乌黑,四周悬挂祭祀用的白幡,前置干净的草席,上摆祭祀牲畜,酒水等物。
祭祀台前,另起一座木棚,以乌油布覆顶,不见天日,不受风吹雨淋。
“那是……”寡妇视力不好,眯着眼睛看过去,看得不是很真切:“盒子?”
同样望去的男人仔细看了一阵后,补充道:“是装骨灰,分不出尸身,亦无人收殓的骨灰盒。”
“哎呀。”寡妇小声惊呼:“那些可怜人啊……”
可怜人?
男人想的确是可怜人,战场像屠夫的砧板,屠夫举起砍刀一阵乱剁,把骨头和肉搅和在一起。
战场上杀红眼的士兵和敌人死死纠缠着,武器没了就用牙齿,用拳头,抱着对方一块倒下去,再被后面的人踩成一团分不清敌我的肉泥。
他的兄弟们,早就找不回尸体了。
朱大帅仁慈,下了死命令,找的回尸骨的一定要找回来,由军需部根据辨别身份的牌子,统一火化后送归故乡。
而被碾压成肉泥,连头发丝都不剩的士兵们。
军需部带着他们用木铲,将肉泥连着薄薄一层泥土一起铲下来,再小心收敛到木盒子中,将那些木盒子火化后,交由朱大帅放入正在修建的英魂碑中供奉。
朱大帅说了,以后有他一口吃的,就有兄弟们一口吃的。
他活着他来祭拜兄弟们,他死了就由大公子来祭拜。
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为他为天下而死的英魂们。
男人眼眶发热,强忍着酸涩和泪意:兄弟们,大帅没有辜负咱们啊。
“咚咚咚。”
擂鼓声如闷响的雷点,缓慢,有力的奏响。
一个个身着麻衣,如百姓一样手臂缠绕白布的谋臣和武将们,陆续而出,成列在祭台两侧。
男人见到自己在军中时的主将徐达将军,将军面容肃穆,神色沉静,自有威仪。
徐达在军中名声极佳,算得上用兵如神,爱兵如手足。
所以他麾下的士兵爱戴将军,悍不畏死。
将军们卸甲去刀,谋士们卸玉带去冠。
鼓声渐歇,一道高大的身影小心翼翼的牵着一个面容秀丽的女子,带着到大腿高的小娃娃,走进百姓的视线中,登上祭台。
“元帅!”男人下意识惊呼,身边另一道叫声抢先喊出来:“夫人!”
两人闻言,彼此对视了一眼,默默扭头。
清明祭奠,由朱元璋做主祭,马秀英做副祭。
《礼记·祭义》引出祭祀“贵质”和祭祀“不数”、“不疏”的主张。祭祀“贵质”就是主张祭祀场所和使用的器物崇尚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