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新较量3
“治明则同,治暗则异。同则行,异则止,行则治,止则乱。
治则家断,乱则君断。治国者贵不断,故以十里断者弱,以五里断者强。
家断则有余,故曰:日治者王。官断则不足,故曰:夜治者强。
君断则乱,故曰:宿治者削。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此为本书原文。然则我赞成他大部分的观点,但有些想法又和他有所不同。”
听到龙三姐将原着都背诵下来,分毫不差;几家院主开始将倨傲的态度收敛起来。
要知道,这本几万字的《商君书》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读得到,民间根本不曾流传。
有识之士都懂得,能熟悉它的人不是普通人,必然具备宏图霸业的野心和地位。
因为此书的法理缜密条理清晰,从各个层面阐述了治国大略;
且前秦的几代国君用它做大纲贯彻执行后,一统辽阔的江山成就了建国伟业!
天朝自从夺取到江山,就怕民间野心家,利用书中权术谋略再次推翻自己。
故将其束之高阁隐藏起来以防泄露,只让国家未来的储君接触学习。
纵观治世理念的对比,儒家思想更接近皇权要求,是能用来治国的权谋理论;
故抛弃前朝的治国策略手段,另辟途径力邀儒者进入治国阶层。
诸子百家中,凡与儒家理念相悖离的思想,则一概遭到抨弃罢黜。
所以这本书被隐藏几百年,即便是位高权重的士大夫及国学博士们也不曾接触过。
众院主还是拜新院主所赐,用此书知识战胜了自己后,才得以观看到详尽内容。
而他们均以此为荣,宁愿匍匐在院主脚下,也要全力以赴地习学吸收着。
如今几人在短短时日里,有已读懂但不全面的;有已经背诵下来却一知半解的;
还有自以为是尊古者不肯习学接受,觉得儒家已被天朝全盘接受,其它都没用。
而今这八辈子难求难见的着述,竟然被一个看着才十几岁的小姑娘背得滚瓜烂熟?
那就更不用说其它的民间着述,定然也都被她习学吸收为己用啦?
只是以她的智慧不知究竟能懂多少?如此,她的身份是?众人心中惴惴不安起来。
“不知姑娘的想法,与本书内哪些观点不同?”先提问的老头儿小心翼翼地问道。
龙三姐并没有严肃庄重地回答他,而是灵动地嬉皮笑脸道:
“你们想呀?那公孙鞅作为卫国嫡裔公子,不知道接触习学了多少前人的知识?
又受到过多少高人的教导指点?他年纪轻轻就能有这样的建树,着实不易。
只是在本国被打压,个人理想和抱负得不到认可和发挥;
他也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别的国家去施展远大抱负,实践自己的理想社会。
在治国理财御人术上他是真厉害赛过了仙人;可提出的御民论调却愚不可及。
民众没文化没主见,只知道盲从于法规指令;是极端不利于国家的灵活操控。
国家如同完整人体般的存在,朝廷是首脑,民众是躯干。
思想指挥行动,上传下达言行保持一致,才能对躯体保持如臂使指般的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