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大才,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走。
不但不能放走,更必须收其心纳其才。
同时也忍不住感慨:“果然是董卓无能,难成大器,三条谋划,只遵其一便可稳立不败之地,奈何不但不遵,还反其道而行之,焉有不败亡之理?”
李儒拱手:“董卓已亡,多说无益,现如今儒只求在并州寻一僻静之地安度残生,求将军恩准。”
吕布哈哈大笑:“文优,以你之见,某会准你所求否?”
李儒脸色微微变,叹口气:“将军行事霸道,又见某之才略,定然不准。”
“那你又作何应对?”
李儒再叹一声,直接拜倒:“属下……拜见主公。”
吕布放声大笑。
与聪明人交谈果然痛快。
一点就透。
不做无谓推诿与拉扯。
贾诩如此。
李儒也如此。
反之,能使李儒贾诩这等智者投效,即便略带强迫,那也足以证明他吕布并非一无是处。
至少与上辈子相比,他吕布已然能入贾诩李儒这等大才之目。
上辈子,贾诩李儒这等智者在寻主之时怕是不会多看他一眼。
如此长进,当真可喜可贺。
吕布大笑着扶起李儒:“某得文优,如高祖得张良与萧何,文优之才,可胜其二人也,自此之后,文优便是某之军师将军。”
“将军谬赞。”
“某此言发自肺腑矣,某得文优,还要胜过高祖得张良萧何。”
吕布兴奋至极。
拉着李儒一路走一路聊,商量接管三河精卒之细节。
在三千骑兵以及两千多三河精卒的威慑下,顺利接管战场。
除少数皇甫嵩死忠以及部分心生去意,其余士卒与军官纷纷接受吕布调遣。
打扫完战场,吕布麾下兵力暴增,高达九千余人。
三千骑兵,六千步兵。
骑兵依然由吕布亲自辖制。
步兵却交给董越负责。
董越神情复杂,盯着吕布良久,而后缓缓下拜:“董越拜见主公。”
吕布点头:“叔超,我知你之才,也知你之德,在董卓帐下,你有志难伸,有才难展,但在某之麾下,你大可尽情施展。”
董越叩拜。
吕布不再多言。
对董越这种武将,千言万语不如一场大胜。
待董越领命上任原地调整六千精卒编制,初步掌控这支精锐,这才向右扶风出发。
目的是皇甫嵩虎符、印信、仪仗以及剩余两万三河精卒。
依然危险重重。
虽然三河精卒并非皇甫嵩私军,可自黄巾之战成立,这支三河精卒便始终由皇甫掌管,心腹绝对不少。
稍有不慎,必然有乱。
他能借身份之便靠近皇甫嵩并出其不意斩杀皇甫嵩,却不能出其不意斩杀全部皇甫嵩死忠。
何况,此时皇甫嵩身死之事必然已经先一步传到右扶风,皇甫嵩族人必然不甘心坐以待毙。
想到这里,吕布又觉头疼,下意识扭头问:“文优,可有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