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好谋无断
李儒恭敬回答:“主公,儒有两计。”
吕布大喜:“其一如何?”
“其一便是主公率三千精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右扶风,以谋逆之罪斩杀皇甫嵩全族以及死忠,以雷霆手段震慑右扶风,夺取虎符印信,如此便可接管剩余两万三河精卒。”
吕布皱眉。
听起来确实畅快。
但,感觉不对。
必然有弊端。
于是盯住李儒,等待下文。
李儒接着道:“此计雷厉风行,只为求快,若成,明日便可挥军向东攻击李傕郭汜等西凉残部,可也有弊端……”
“弊端何在?”
“风险极高,一则孤军深入城内,骑兵战力受限,主公即便有万夫不当之勇,被两万大军围困也难以逃脱,有生命危险,更有可能激起三河精卒同仇敌忾之心,届时,主公将很难掌控这支精锐。”
吕布听完,在脑中仔细推演。
若行此计,果然有风险。
在野外,在平原,他有三千精骑护卫,自然无所畏惧。
但深入县城……风险确实极高。
他现在面对的敌人不是匈奴人、西凉人那些综合战斗素养极差的野路子,而是被皇甫嵩训练五六年的高素质精锐。
这种精锐步兵,比西凉骑兵还难缠。
被这种精锐步兵围困在县城之内,他也不敢保证能突围。
想到这里,心情竟然略有沮丧。
但很快便又斗志昂扬地问:“第二计呢?”
李儒轻声吐出四个字:“敲山震虎。”
敲山震虎?
吕布的眉头又锁起,仔细琢磨这四个字。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但具体到实际操作却依然感觉朦朦胧胧下不去手。
于是,继续盯住李儒。
李儒低声解释:“主公可派精骑提前赶到右扶风,大肆宣扬皇甫嵩被杀一事,并宣称要诛杀皇甫嵩三族以及皇甫嵩死忠,皇甫嵩一族必然胆战心惊裹挟全族远遁逃命,如此,主公便可轻松接管剩余三河精卒。”
吕布这次反应很快:“若皇甫嵩族人不逃呢?”
“若皇甫嵩族人意图顽抗,便只有以平叛之名率军强攻,主公身为骠骑将军,位高权重,率军平叛有大义之利,可善加利用。”
吕布皱眉。
强攻啊。
倒也不是不可以。
但众所周知,汉军善守,尤其中原地区之汉军,接受最多的训练便是守城。
以九千攻两万,难度极高。
何况他这九千人中只有六千能参与进攻。
这六千人还都是新降之卒,与对面更亲近,让他们主攻,隐患重重。
两条计略,均为可行之策。
然而也都各有风险。
如何选择?
原来,军师太聪明也有不好。
会让主公陷入纠结之中。
难怪世人都喜欢称赞那些行事果决的诸侯。
面对属下的众多提议,要做最终抉择时,决断力便极重要。
上辈子,他听人评价袁绍,有一句是“好谋无断”,意为袁绍喜欢用谋却缺乏决断力,关键时刻容易犹豫不决进退维谷错失良机。
上辈子,他本人也多次面临这种情况,尤其面对曹操大军时,也曾有许多机会,可他却在不断犹豫中坐等败亡,实属咎由自取。
当时,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何处。
但现在,他真正理解“好谋无断”这词的真实含义。
这才两条计策便让他陷入纠葛之中。
若是再来两个人再出几条计策,又该如何?
不行!
得避免!
不知道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