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一大早,宋瑞芳把邻居们送的京味腌菜和蒜肠给女儿塞到帆布包里。
亲自送林夏去车站。
娘俩先去国营饭店吃了早饭,一人一个烧饼加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
而后宋瑞芳花了一块钱一斤粮票加一张肉票,额外要了一斤足足70个鲜肉水饺,给林夏装到饭盒里。
走之前见有新出炉的门钉肉饼,又花了五毛钱一斤粮票买了五个。
这才赶去火车站。
站台柱子上挂着圆形钟,秒针一秒一秒地兜圈子。
林夏扫了一圈,见站台上方横幅一条一条挂着,红布黄字,皆是有关上山下乡的革命口号。
站台大喇叭则是循环播放着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
革命红色年代的上山下乡,倒也是充满了仪式感。
林夏觉得挺新鲜,多看了几眼。
宋瑞芳原本被人山人海中,其他父母子女的送别情绪影响,十分伤感,结果见女儿这般孩子气,不甚在意的样子。
不知该哭还是笑。
“好啦,别看了,璐霏,妈跟你说的话都记住没?”
林夏乖乖点头,“我记着呢,到了先给你拍电报,以后要经常写信回家。
妈,黑省物产丰富,饿不着我。你该吃吃该喝喝,不用刻意省钱。
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和文军就会回来和你团聚了。”
她嘴角扬起,笑容中充满了自信,让人不由自主的信服。
宋瑞芳把女儿抱在怀里,摸着她的脑袋。
“嗯,妈信,万一遇到难事,记住护住自个儿,不要为了旁人难为自己。”
“我会的。”
林夏扬起小脸,她的眼睛大而明亮,眼波流转,纯真又清澈。
既有小鹿般的灵动,眯眼时又有狐狸般的无尽诱惑,令人见之难忘。
脸型也非常漂亮,下巴尖尖的,脸颊饱满而不臃肿,整个脸庞线条流畅,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
眉毛修长而优美,鼻子挺直而精致,嘴唇红润而性感。
这么出挑的外貌,去了乡下,宋瑞芳越想越不放心。
她不厌其烦的嘱咐了一遍又一遍,林夏耐心地听着。
只是时间却不允许了,站台前方有一节火车头向列车徐徐靠近,只听得“哐当”一声,列车明显地震动。
火车头和列车接上了。
蒸汽机车头的烟雾弥散开来。紧接着站台喇叭开始广播,催促旅客们抓紧上车。
候车室里面挤满了知青,他们吵吵嚷嚷的,每个人手里都是大包小包。
检票进站的时候,所有人拼了命的往前挤,都想提前上车,好放东西。
好在林夏有卧铺票在手,跟他们不是一个车厢,不用体会那种寸步难行的窘迫感。
她挎着一个军绿色挎包,左右手各提一个行李包从容的去了后面的硬卧车厢。
她的床铺在下铺,她将行李塞到床下后,马上打开车窗。
接过宋瑞芳递进来的棉被褥子和盛着饭盒的网兜放到床上。
而后又伸出手,去和宋瑞芳握别。
母女俩互相看着对方,默默无语,这时传来了铃声,还有两分钟,火车就要开了。
站台上顿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呜咽之声,甚至超过了刺耳的铃声。
哐当哐当,绿皮火车开动了。
宋瑞芳心一慌,跟着火车往前跑。
“孩子,照顾好自己,妈等你回家!!”
林夏哽咽着探出半个身子朝她挥手,“妈,你也是,等我回来!!”
听到女儿的话,宋瑞芳眼眶中蓄积的泪水终于还是落了下来。
她一直跑到站台尽头,才停下。
但她的视线,始终盯着火车,直到火车转弯,看不见,都不肯离去。
难以压抑的哭声在车站上回荡了很久、很久……
林夏耳力惊人,听罢觉得心头有些闷闷的,便从帆布包里翻出一块大白兔奶糖,撕开包装纸塞到了嘴巴里。
糖一入口,口腔立刻被甜丝丝的奶味包围,情绪霎时好转。
对面中间铺的一个抱着小孩的老太太视线在那块糖上面偷瞄了两眼。
林夏察觉到了,全当没看见。
这个卧铺车厢里,只有她一个知青,对面三层床铺住着一家四口,夫妻俩带着老人,孩子出远门。
她这边上中铺是两个外出办事的小伙子,一天到晚精力旺盛,总是找各种话题和她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