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被林夏轻描淡写的挡了回去,她秉持少说话,多睡觉的原则。
在火车上慢慢耗时间,熬不住了就去厕所,进入小世界和红狗子玩闹一番。
饿了就吃宋瑞芳给她准备的食物,鸡蛋,鲜肉水饺和肉饼,算的上顶好的吃食了。
对面床铺的小孩,馋哭了好几回,那老太太阴阳怪气的,内涵了林夏好几次。
但林夏一点不为所动,她冷着脸,“粮食精贵,想吃可以,拿钱票来换!我给你们算市场价,童叟无欺。”
一句话就堵上了对方的嘴。
30多个小时后,火车抵达绥化市。
林夏下车后转乘大巴,于后天中午,顺利到达北林区西长发镇。
她先找到邮局,给宋瑞芳拍了份加急电报,买了些信封邮票。
见尚有时间,又去镇上的供销社逛了一圈。
跟售货员唠了一会儿,大体了解了下乡的必备装备,添置了一双劳保手套,一个暖水袋,一顶戴着厚实的帽苫、耳苫的冬帽,一副手套,一盒蛤喇油,一斤红肠和半斤香酥糖。
这才不慌不忙的赶到当地的知青办。
此时,里头已经聚集了不少知青。
火车在硬座车厢吃不好睡不好的,再加上换车晕车,一路颠簸,绝大多数女同志的脸都没法儿看。
林夏一露面,好些男知青的眼都看直了。
那模样跟打了鸡血一样。
林夏神色淡淡,听到东北二大队的名字,起身提着行李走了过去。
来接他们的人是东北二大队的点长,叫吴振国,长相老成,身体壮实,个头不高。
另一个是东北二队的女知青陈菊香,梳着一条又粗又黑的大辫子,浓眉大眼,肤色略黑,看起来性子挺爽朗。
经过交流得知,他们二人比林夏他们早来近三年的时间。
被分到东北二队的知青,除了林夏以外,还有三男两女。
大家简单做了相互介绍。
吴振国知道他们肯定又累又乏,便让陈菊香先去安排午饭。
知青办的吃食差一些但好处是管够。
午饭是面糊糊和苞米面大饼子。
其中一个叫刘铁柱,身上衣服补丁摞补丁的,吃得特别欢实。
一个肩背宽阔,大脸盘爱笑,名叫王爱英的女知青,更是一口气吃了十块脸那么大的饼子。
其他人包括林夏在内,就有些吃不下去,感觉拉嗓子。
林夏简单喝了点面糊糊作罢。
其中明显在处对象的两个知青,男的叫陈红斌,女的叫方素琴,陈红斌开了一个肉罐头让方素琴就着饼子吃。
他先是谦让了一下,毕竟大家都不熟,除了刘铁柱尝了一小口其他人都没好意思动筷。
还有一名男知青叫廖兴河,个头很高,除了说了自己的名字以外,全程沉默。
人属于瘦脱相那种,加上坐车,整张脸惨白惨白的,一脸病容。
看得吴振国直皱眉。
身体这么差?咋干活?
挣不上工分,吃啥喝啥?
吴振国都替他犯愁,心里琢磨着,等回到东北二队,先带廖兴河找大队上的赤脚大夫看看。
吃过饭,吴振国从知青办后院赶了牛车出来,众人把行李放到牛车上。
牛车很快被行李和书包堆得满满的。
这年头牛精贵,人全部在后头跟着。
没有行李,空手走着也不累。
但众人就十分的沉默。
他们足足走了小半天的功夫,走过环环弯弯的林间小路,来到了一处偏僻又破败的小村子。
一眼就能望到头的那种。
知青点是三间草房,南北两铺大炕,男生睡北炕,女生睡南炕。
林夏眉头微蹙,直到瞥见一个唇红齿白的高个少年,才展露了笑颜。
“文军!”
高文军闻声,似是不敢置信,手里的柴火纷纷落在地上。
“二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