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出兵北伐之后的半个月之内,魏国就完成了“得到消息、确认消息、商讨对策,下令调集兵将钱粮”的过程。
距离楚国出兵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候,他们便派出首波援军赶至陈留一线,而驻守淮河防线的主力曹军也近乎同时赶赴汝南。
可惜。
楚国的进军速度实在太快。
曹仁和于禁等将分率四万人刚刚进驻陈留,试图为主力决战营造环境时,洛阳又突然告急。
曹洪和夏侯渊各率三万将士赶赴洛阳救援,却因过于仓促而被张辽和周智先后击溃。
唯一做得好的只有司马懿。
按理说他本该北进营救,再不济也该竭力击破楚国的右路军,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压根儿就没有动,以不变应万变,先保存实力,静待楚国的锋芒过去,然后在局势相对稳定时再谋划对策。
这就彷如一拳打出,不管力气多大,总有力竭的时候,需要蓄势才能再度挥拳,而司马懿就是先保证自己不被重拳打倒,等对方拳势减弱再设法反击。
司马懿的选择是对的,至少在当时的局势是对的。
他意识到魏国文武已经方寸大乱,没有合理的布署,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没有细致的谋划,没有妥善完备的后勤支持,甚至连情报都是零散而混乱,今天说敌人在这里,明天说敌人在那里,弄得人晕头转向,因而做得越多只会错得越厉害。
曹操同样醒悟到战局关键,所以在洛阳失守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急着派遣援军。
公元二零八年四月初七。
曹操展现出超凡的魄力,尽管留驻幽州和并州边境的精兵尚且有大部分没能赶到,但他还是果断率领当前能够出战的三十多万将士出征,而且做出了完整的进军布署。
一路兵马由夏侯惇统帅,携曹真等大将十余员,戏志才、程昱参其军事,合共十五万精锐兵马西进河内,负责迎战楚国左路军。
一路则是曹操亲自领军,合计二十万兵马,南渡黄河,经白马赶赴陈留迎战楚国中路军。
至于楚国的右路军,曹操没有理会,因为那边无法威胁到魏国核心,其目的本是牵制淮河沿线的曹军主力,目前有司马懿坐镇抵御已是足够。
作为军事天才的他已然抓住战局关键——陷在陈留的中路军,也就是王旭亲自率领的兵马才能真正影响魏国命运。
如楚军胜,便能经白马渡过黄河,协同左路军直击邺城。
如魏军胜,便可西进颖川,收复洛阳,截断楚国左路军归途,断其粮草补给,是时不管楚军如何应对,都意味着战局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