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不断退让,只会导致对方越来越嚣张啊!”
唐太宗李世民回忆着过往,有些感叹道。
想当初,他何尝不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一退再退,想着都是兄弟,对方再怎么样也不会害自己吧?
可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方越来越嚣张,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有了除之而后快的想法。
兄弟之间,尚且这样。
更不要说,像曹爽与司马懿这种关系,恐怕司马懿巴不得曹爽早点死为好。
只要曹爽一死,那他司马懿就可以完全掌握权力了。
......
画面继续。
【而在这个时候,又一个关键人物上场了。】
【他叫作蒋济,司马懿给他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把曹爽叫回来。】
【所以他一见到曹爽,就立即拍着胸脯给曹爽保证,只是免官,不会加害!】
【曹爽一听,还真的信了。】
【毕竟蒋济算是一个好人,比较耿直,不像是会撒谎骗人的样子。】
【于是,他当即决定返回洛阳。】
【桓范见此,不由长叹道:“曹真这么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无能之辈,就等着被灭族吧!”】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傻不傻?这蒋济比较耿直,不会骗人,但司马懿不知道欺骗这蒋济吗?
等到司马懿政变成功,获得了权力,光凭这蒋济,护得了你们吗?”
刘邦被这曹爽的天真,给击败了。
蒋济不会骗人,但并不代表司马懿不会骗人。
而曹爽这条命,实际是握在司马懿的手中,只有他能决定这曹爽死不死。
根据前面的分析来看,司马懿显然不可能会放过曹爽。
并且大家都被司马懿蒙骗了,以为只是一场兵谏,再不济,也只是某种程度的政变。
绝无想到,司马懿想要的,是那至高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这曹爽轻信了蒋济的话,决定回去,实在不智啊!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曹真?他确实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啊!
不过这曹爽,难道真的是曹真的儿子?
这两者的差别,实在有点大啊。”
刘备先是称赞了一句曹真,随后发出了灵魂一问。
曹真,字子丹,是曹操的养子。
曾任偏将军,在汉中大战前期,曾与其它魏军将领一起,击破了蜀军,给刘备带来了不少麻烦。
从与曹真的交手,以及一些情报来看,这曹真确实是一名猛将,不是什么孬种。
可就是这样一名猛将生出来的孩子,看起来却是那么怂。
这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难怪会被司马懿篡位,一将之子都是这样的胆量,更不要说别人!”
赵云这个时候,也出来锐评道。
随后又听他道:
“要是我自己的儿子,是这个样子的话,我非得揍死他们不可!”
对此,刘备、诸葛亮皆是点头,表示赞同。
唯有穿越者刘禅,心里在发慌。
揍死这种死法,也太惨了吧。
他才不想体验!
南无阿弥陀佛。
......
画面继续。
【结局,也让桓范说对了。】
【曹爽投降不久,司马懿就以反叛的名义,将曹爽、桓范等人逮捕入狱,株杀了三族。】
【这一举,消灭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族势力,原本势弱的司马氏完全掌握权力,控制曹魏朝堂。】
【回顾司马懿发动的这场政变,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光是司马懿与曹爽硬碰硬的话,那么司马懿是完全打不过曹爽的。】
【但司马懿成功做到了“统一战线”,拉拢了大多数的中间派,由此取得了政变的胜利。】
【不过这些中间派,其实大多数都只是讨厌曹爽而已,并没有想过篡位什么的。】
【比如那个叫曹爽回来的蒋济,在司马懿要处死曹爽的时候,就表示了激烈的反对。】
【毕竟他可是拍着胸脯,向曹爽保证过不会加害的,这是他的真心话。】
【但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成势,面对着蒋济等人的反对,完全不带怕的,直接处死了曹爽。】
【本来曹爽还是有机会的,按照桓范所说,号召天下勤王,他可以拉拢到更多的中间派。】
【到时候,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只可惜,曹爽最后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你们说,若是你们面对司马懿,又该怎么做?”
秦始皇嬴政,再次试图考查一下自己的儿子。
面对这个问题,扶苏紧皱着眉头,思索着问题的答案。
和秦始皇想的一样,他之前确实觉得曹爽的做法不错,“回家做个富家翁,趁机东山再起”听着多好啊。
不过现在听闻曹爽的下场,扶苏再怎么傻,也不会说什么赞同曹爽的做法。
在思索了许久之后,最后他答道:
“可以号召天下铲除反贼司马懿,拉拢更多的人帮助,道义站在我们这边,必然会胜利。”
答完之后,扶苏也有些尴尬。
他说的做法,基本上是电台说的,只不过被他调换了一些词而已。
但这一时半会,他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只能这样硬答了。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秦始皇并不认同,反而追问道:
“道义站在我们这边,就会胜利么?
那你说,当初我大秦除周天子,伐六国的时候,道义又站在哪一边呢?”
这下子,扶苏傻了眼:
“这......”
根据儒家对“周礼”的崇拜,大秦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在作乱犯上,道义不可能站在大秦一方的。
旁边的李斯,也不由扶额,对扶苏的回答表示无语。
这个看起来最有希望的继承者,是真的有些不行啊。
“哼!”
见扶苏迟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秦始皇不由冷哼一声,随后转头看向了另一边的胡亥,等待着他给出的回答。
而经过上次的考查,此刻的胡亥已经知道秦始皇喜欢“杀死问题”了。
于是,他当即回答道:
“儿臣若是曹爽,绝不会让司马懿有政变的机会。
儿臣一定会拉拢更多的人,让司马懿无法发动什么军事政变。”
听罢这个回答,在短暂的愣神之后,秦始皇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是摇了摇头。
点头,代表着秦始皇对这个答案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