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朝廷要么选择出兵赶走他们,但赶走他们的话,同样保证不了另一伙人会不会这么搞。
要么就承认他们,册封他们为王、爵之类的,把他们纳入进来。
总之,这块地方,朝廷是难以控制的。
而若是这块地方,有一个诸侯王,那就不一样了。
只要诸侯王不是白痴,在外族霸占几个郡县之后,就该发现了,从而将其掐灭。
这就好比,高句丽是在长安附近建立起的政权,朝廷肯定会第一时间发现,然后给他们扬了。
只不过,由于后面推恩令的推行,诸侯王的权力被不断削减,已经阻止不了这样的事发生了。
所以,凡事都有两面性。
推恩令杜绝了诸侯王壮大,威胁朝廷的事情发生,但同样让朝廷无力控制一些地区。
“该如何更好地控制疆域,避免高句丽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邦挠着头,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最后,他只有无奈地感叹道:
“若是有后世那种千里传音的东西,就好了!”
实际上,古代皇朝对边境地区如何控制,一直是一个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探索出了一些有用的制度,但受限于距离的原因,总体上还是显得比较无力。
直到现代通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才算解决了这一难点。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趁着中原混乱,疯狂扩张?”
听着电台,刘备的目光顿时一凝。
高句丽这个势力,他还是有所耳闻的。
当初辽东郡被公孙度占据,高句丽曾主动与曹魏联盟,进攻辽东郡。
后面曹魏攻下了辽东,高句丽也就与曹魏终止了合作。
此后,刘备就没有听到过有关于高句丽的信息。
结果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几百年后,那个高句丽竟然占领了辽东,还对辽西有想法。
“当年汉室先祖,念你们不易,册封你们为王。
你们不感恩就算了,还打算扩张,实乃当伐之!”
刘备愤然道。
他决定了!
若是有机会统一全国,第一个下手的,就是高句丽。
毕竟高句丽比起匈奴什么的,弱小太多了,容易对付。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高句丽?”
隋文帝杨坚先是一愣,随后有些不确定地道:
“这应该是指高丽吧?”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古籍上曾记载的是高句丽,只不过后面改名成了高丽。
老实说,这个高句丽的存在感并不强。
其位于东北边疆,如今已经接受了大隋的册封,每年定期前来朝贡。
在隋文帝的印象当中,还算比较安分。
怎么后面,又成为了那个逆子的毕生之敌了?
“逆子,你又做了什么,才让老实的高句丽与大隋为敌?”
隋文帝愤然道。
在他看来,肯定是后面杨广又在乱搞,才迫使高句丽与大隋为敌。
对此,杨广张了张嘴,十分想要说一句,这个高句丽和“老实”,真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啊!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高丽如今又死灰复燃了!”
赵匡胤想起了前不久到汴梁的高丽使者,如此感叹道。
曾经那个高句丽,已经在唐高宗的手上给灭亡了。
此后,高句丽所处的地方,一直处于分裂当中。
直到五十年前,高丽建立,并在随后的时间当中,吞并了新罗、百济等地,重新统一。
当然,这个高丽,和隋唐的高句丽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仅仅是套个名罢了。
按照那个高丽使者的说法,就是:“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
实际上,除了袭用名字,以及部分领土重叠之后,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此番高丽使者前来,是来表示愿意成为大宋的宗藩国,并请求大宋援助高丽,对抗契丹。
对于这一个送上门的宗藩国,并且都有一个共同敌人的契丹,赵匡胤自然表示了欢迎。
至于高丽有没有狼子野心,那也得在灭了契丹再考虑。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高丽小儿,就是墙头草,不敢对北元余孽出手!”
朱元璋有些愤然道。
虽然元朝势力已经被赶出了中原地区,但他们依旧在北方虎视眈眈。
同样的,在高丽,北元也有不少的势力。
在明朝建立之后,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元联手,朱元璋曾积极与高丽王朝交往。
可是面对两大势力,高丽迟迟做不出选择,时而双边外交,时而弃明投元,这让朱元璋那是相当愤怒。
现在,大明与高丽的关系,可谓是异常紧张。
“如今高丽的局势,似乎有些不太好。”
这个时候,太子朱标出声道。
根据传回来的消息显示,高丽王朝已经被一个名为李成桂的人把控了朝政,似乎要改朝换代了。
甚至于前不久,还有两个叛逃到大明的高丽人,上书表示李成桂正在废立国王并且谋害大臣。
说不定未来还有可能图谋大明,请求大明出兵伐之。
不过早就对高丽不满的朱元璋,理都没理,反手将两人流放了。
但在流放之前,朱标曾找两人详细了解过高丽的情况,像是要改朝换代的样子。
朱标对于反复横跳的高丽,自然也没有什么好感。
主要是怕改朝换代之后,会对大明有影响。
不过在听完朱标讲述完这一切之后,朱元璋却是满不在乎地道:
“若是真的改朝换代,那刚好换个名字,叫朝鲜正好!”
朝鲜,是周武王灭商之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如今的高丽领土上建立的政权。
朱元璋觉得这个名字,听得就比高丽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