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弟弟的旨意在,于仲文估计也不敢违背,不然容易被日后猜忌。”
这个时候,太子杨勇出声道。
“他不是有密旨,这算哪门子违背?”
隋文帝反驳道。
“这次不算违背,但下次呢?
万一,他以后借此假传密旨呢?
弟弟很有可能会这么想。”
太子杨勇算是以己度人道。
“这......”
隋文帝一时语塞,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
而就在这个时候,独孤皇后对着杨勇吼道:
“闭嘴!”
她算是看出来了,这个大儿子想要落井下石。
虽然她对二儿子已经好感尽无,但是同样不想看到这样的事。
见此,太子杨勇只能悻悻闭嘴。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皇帝都御驾亲征了,还要什么慰抚使。
慰抚使就是这二十四军当中的,一大败笔啊!”
唐太宗李世民不由这样感叹道。
慰抚使不受主将节制,完全听令于皇帝,用来监视大军。
若是皇帝没有御驾亲征,害怕将领不听命令,甚至谋反,设个慰抚使监督,倒还说得过。
但皇帝都御驾亲征了,还怕什么将领谋反?
慰抚使的设立,反而显得多余。
甚至于像刘士龙这样的慰抚使,为了突显自己的作用,还有可能会找茬。
进一步导致将领不和,加剧了部队矛盾的爆发。
......
画面继续。
【文德的离开,让众将的内心十分不安。】
【而恰好,其中一支部队的粮食快要吃完了,其将军宇文述因此,想要退兵。】
【但于仲文却是不同意,表示:】
【“将军依仗十万人马,却不能打败小敌寇,又有何脸面见天子?”】
【随后又是道:】
【“古时候良将要想成功,军中所有事务,都取决于一人。】
【现在大家人心不齐,怎么能战胜敌人!”】
【由于于仲文的资历最老,这话的意思已经十分很明显。】
【这让产生退意的宇文述等人,不得已听从了于仲文的意见,渡过河水,前去追击离开的文德。】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退兵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这个时候不是讲脸面的时候。”
诸葛亮不由道,随后他又是道:
“人心齐不齐,也不是光用嘴说。
若是大家都想退,只有良将想要冲,那么即使冲了,最后的结果也很有可能是失败。”
将领都想要退,士气也不高,并且还没有粮了。
但凡是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不适宜继续作战了。
更何况是三种都出现,撤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这个于仲文!
抓高句丽人,唯唯诺诺的。
这件事上面,却是支楞起来了?”
听着电台,隋文帝不由急道。
刚刚对待着那个高句丽主将文德,还畏首畏尾的,与慰抚使刘士龙争吵。
可到该继不继续战的事情上面,却是硬气了起来。
但这种情况,哪怕是不会打仗的隋文帝,也知道该撤了。
结果于仲文该支楞起来的时候,不支楞。
不该支楞起来的时候,却是支楞起来了。
这算是什么回事?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来护儿与周正争辩,宇文述、于仲文、刘士龙互辩......
这还只是百万大军当中的一个缩影而己。
类似的矛盾,在二十四军当中,数不胜数。
并且二十四军,除了直接听令于隋炀帝,也没有一个统一指挥的中心。
这就使得二十四军之间,矛盾也是不少。
这种种情况,才是最终导致百万大军一无所获的关键。”
唐太宗李世民摇头感叹道。
受限于地形等原因,他虽然对百万大军最后能否打败高句丽,并没有多大的信心。
但也不至于认为百万大军连个辽东城,都拿不下。
可是结果百万大军,确实连辽东城都没有拿下。
这其中除了隋炀帝“微操”的原因外,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一个统一指挥。
二十四军各自为战,互相还有矛盾,出工不出力。
最后导致辽东城都没有拿下。
就像于仲文所说的那样:“人心不齐,怎么能战胜敌人!”
于仲文这话说得对了,不过他处理起来,就显得没有那么正确。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啊。
除非隋炀帝一开始就定一个好的体系,里面有统一指挥,去掉慰抚使等职,否则这事基本无解。
......
画面继续。
【文德见到隋军一个个面有饥色,像是吃不饱的样子,于是决定拖垮他们。】
【他指挥高句丽军与隋军作战,随后佯装战败,引诱隋军追击。】
【于是隋军七战七胜,很快就追到了平壤的附近,利用山地扎起了营。】
【而文德一方面继续诈降,稳住隋军。】
【另一方面则派高句丽大军,悄悄地围住了隋军扎营的山地。】
【待隋军反应过来之后,已经被包围了。】
【好在隋军人数众多,虽然死了一名将军,但还是突围了出去。】
【不过这个时候的隋军已经崩溃,纷纷奔逃返回,高句丽则趁胜追击。】
【最后在王仁恭将军的殿后下,才让这些崩溃的隋军得以逃脱。】
【宇文述、于仲文等九军渡辽的时候,有30万5千人,而返回辽东的时候,却只剩下了二千七百多人。】
【其它人,不是战死了,就是当了逃兵。】
【而另一边收到大军败了消息的来护儿,也果断开船溜了。】
【至此,水军、九路大军皆败,辽东城也迟迟没有拿下。】
【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