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别看热河的洪承畴和绥远的邱瑜,李卑等人防守严密。可实际上不论是大同的晋国还是宣府的代国,都是原来南蛮子的边军,不堪一击腐朽透顶。加上也没什么名将能臣,这一次我们一定可以给对手一个惊喜。一旦卢象升洪承畴自乱阵脚,呵呵就是我们 反击的时候了。“现在大清和大明就是不死不休的两个棋手,谁都不会乐意等着对手先出招。都想抢占先手,掌握主动权,军事家多尔衮肯定清楚,因此马不停蹄准备第二波打击。他可不会等着大明准备好,开始打击自己,自己被动防守,大明人太多了。十个换一个,他们都划算。
多尔衮于是调兵遣将。在得到皇太极派出的新的补给队伍补充以后,就在2月初发动突袭。
让朱由检大吃一惊的突袭。
花了十天时间,不断规避在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两个省交界的浑善达克沙地,这一片地广人稀的沙漠戈壁。别看2月南方已经开始春耕操作,可是在北方,还是很冷,只不过随着温度回暖,雪地早已经化了,雪水滋润大地以后,春天的小草也在努力拔地而起。
但现在小草还不成气候。倒春寒成了主流天气。然而就在这种天气,多尔衮打到了山西省治下的晋国边界长城的阳和堡。然后破关而入。多尔衮深知兵贵神速。集中炮火和火器部队,强攻阳和堡。实际上阳和堡只是第一个被攻破的而已,他同时攻击的关堡不下十个。
守军力战,显然撑不了15天,等待援军抵达,但五里设置的一处高台点起来狼烟。从春秋战国开始,已经延续了两千年的这一套,在明代达到了巅峰。
多尔衮随后入关强攻拥有五千官兵把守的阳高县城,同时远在大同的晋王朱审烆算不得雄才大略,但是也肯定不是猪,早就从邸报得知了西北藩王不是被起义军砍死就是被鞑子掳走。下场凄凉的他,赶紧叫来大将军王朴,然后一顿猛如虎的操作后,不仅仅五万多晋王军拿起武器冲上城头,还得到他免税,重赏等许诺。
要想渡过难关,不同舟共济是不行的。到现在为止被满清鞑子抓走的朱明皇室成员就没一个好下场的。也逼得各路藩王恨之入骨。朱由检只是限制他们掠夺百姓。不伤他们根基,可是鞑子要的是他们断子绝孙。这就不能忍了。有鉴于1636年西凉国几十家藩王凄惨的死在漠北,不论是晋王朱审烆,还是其他躲在这里避祸的其他各路藩王,要知道晋王一系已经从洪武年间开藩到如今已经250年了,按照20年代人(只会低估,不会高估,要知道13岁就要成亲的古代20岁有继承人很正常)这就是12代以上。要知道皇位都传了16代了,朱由检继承的是他哥哥的位置,算是第15代平辈。12代啊,掠夺了大明那么多物资的晋王一系,可想而知有多么庞大。朱由检不管他们了。采取一刀切把朱明宗室削断了,只能靠自己的朱明宗室不得不进入各行各业自求多福。有没有类似刘备那样沦落到贩卖草鞋竹席为生的?肯定大有人在。但也有还试图大鱼大肉的,又好吃懒做的。不敢去找朱由检,怕朱由检把他们流放到了太平洋某个岛屿,要知道以前去朱由检那里闹事的,混吃等死的耍无赖的。都被锦衣卫亲切的护送到了太平洋。这种后果,哪还有宗室敢去找朱由检啊。
但其他拥有藩国的,他们就不介意了。自认为关系不错的晋王一系就都跑到大同过着特权阶级的好日子。
当多尔衮杀入以后。,他们不得不出钱出力。晋王朱审烆直接说了,不想一起死,就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不然就滚出大同镇。”
很明显这个时候哪有人敢出城啊,八旗军的快如闪电的骑射,他们可是闻名已久。现在各地闻讯的百姓,地主豪绅,都往城里跑。
即使晋国上下同舟共济,也无力改变各自为战,被多尔衮一个个集中兵力攻破的结局。
如果没有火枪火炮,估计还可以,但已经找到了沙俄这条路子进货的满清显然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破城的实力。
晋王朱审烆除了组织百姓死守城池以外,就是希望山河总督赶紧带兵救援。另一个期盼就是多尔衮发发善心不要来攻打自己。
最终他成功了,多尔衮没来攻打他的大同城,毕竟也是大明帝国几百年的九边重镇啊。另一个同样得到消息的藩王,代王朱由栎也在期盼着多尔衮不要攻打他可惜大将军杨国栋等人却知道,代国治下的宣府旧地位于燕京城西北门户要害,多尔衮杀入可不是来往的 。他是有军事目的的。
自然他也没忘记赶紧通知镇守在居庸关的代理直隶总督赵率教,他在居庸关到紫荆关一线有五万大军驻扎。组成了燕京的西线防线,代国是第一道,赵率教的太行山一线是第二道。
而北面燕山一线是满贵负责的北线防线。
如果鞑子突入了他们的长城防线,那么燕京就成了边关。就会出现天子守国门的危险局面。
很显然早在去年七月朱由检攻打满清东北老巢就已经做了防范和部署。山河总督就守在太原一线,军队也驻扎在雁门关长城一线。而直隶总督的军队也是如此。
其他地方都交给了预备役不拿军饷的民兵组建的军队防守。他们的装备由于常备军大规模换装遂发枪,他们比起早期的陆军装备还要更出色。只是不拿军饷,积极性远远低于常备军。
但这不包括他们家乡被威胁了的反入侵战争。不想被屠杀的他们只能奋起反抗,否则,家乡的妻儿老小,就要很凄惨。
这点凉国的悲剧,已经被 媒体和军方政治部加以引导宣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