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完了?”
他语气不耐,慢腾腾坐直身子,语气凉薄:“两位大人所说之事,本王清楚了,待本王查证过后再行回复,无事就先退下吧。”
储滕二人拱手双双退出。
萧致盯着储卫国的背影,目光如刀,紧紧锁着他。
清然曾说起对储卫国的怀疑,只不过,此人隐藏太深,没能抓到他的把柄。
北洲饥民将至,萧致召集各位官员商议此事时,事事缩在后头的储卫国自告奋勇,要来三山城协助张楚仁主持。
萧致觉得有疑,并未允诺。后来不放心清然一个人,他带人来时,储滕二人还是跟来了。
萧致想想,赈济灾民不是一日两日的事情,也需要人安排杂事,便默许了。
不过,这才平顺了几日,又出了状况。
刚才来人奏报之时,并未将清然的打算也说明。
萧致猜测施粥棚的粥里会有沙子,必定另有隐情。他没打算管这事,由清然去处理,若真有力不能及的地方,她自会来寻他。
**
春风日暖,软绵绵的云朵飘在半空,田间劳作的身影随处可见,春种的日子到了,西洲百姓纷纷下田劳收割去年秋种下的庄稼,然后耕田、灌水、插秧,或是种包谷、棉花、花生、薯类。
不少饥民站在边上看着,渴望着。
自己的家乡变成不毛之地,别人家开始了紧张忙碌的日子。
有不少人不想日日窝在安置点等着一日三餐。有些有手艺的,主动到城中谋求生路,不管是做些什么,只要能给点工钱,攒够下一季的庄稼种子钱也行。
另有一些则结伴上山打猎,将猎物买进城,换取银两。
时间久了,不少人离开了安置点,另寻落脚处去了。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懒得生蛆的,只要有口吃的,不管吃好吃差,总是赖着不走。
随着受灾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饥民进入西洲,饥民人数一直在增长,能够自力更生的人少之又少。
清然他们储备的粮食眼看着就要不够吃,心里有些着急。
这才不过几日,已经出现这种境况,往后粮食无以为继之时,只怕这些饥民便会侵扰到西洲当地百姓。
并且清然在粥棚帮忙施粥几日,发现一个现象。
饥民在家乡饿了多日,翻山越岭来西洲,能走到的人,都是身体素质不错的,又因多日不曾有饱饭吃,一个个面相寡瘦,精神不佳。
但,那些人当中,混入了不少面色如常,神情硕然的人。清然派人盯着那些人,盯了几日,发现他们其实就是西洲当地一些游民,整日四处游荡游手好闲,行鸡鸣狗盗之事。
看朝廷积极救助北洲百姓,觉得他一个西洲当地百姓都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官府还管闲事管别人的死活,就这样,每日混在饥民之中,混口吃的。
时不时还行挑唆之事,极为恶劣。
对于这样的人,官府不好明着赶,但暗着来,有的是法子叫他们自觉放弃冒领饥民的粮食。
于是,往粥里掺沙子便油然而生。
一方面,让百姓们知道,赈济粮食不富足了,有能力的人,需要自己去找活下去的路子。另一方面,便是逼迫那些假冒饥民的流民离开。
到了第三日,那些人终于坐不住,煽动百姓闹事,同官兵起了冲突。清然假意捆了几个官兵审问,并将那几个闹得最凶的人带走配合问话。
人被带到一间空置的房内,按跪在地上,张冲坐在一把交椅里,抠着指甲里的污泥,不说话也不看那些流民。
过了很久,有人坐不住了,问张冲:“大人,为何带小人们来这里?詹大人呢?”
张冲撩起眼皮看向说话的人,散漫地从旁边茶几上拿起一本册子,扔到那个人面前:“看看吧。”
那人小心瞄了张冲一眼,看他脸色不善,也不去捡册子,呵呵一笑:“大人说笑了,小人又没上过学堂,大字不识,您有什么事就直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