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城大夫颖考叔知道后,为郑庄公献计并安排。在颖城外掘地至泉水出,让郑庄公及其母亲相见。因此也留下了其乐融融这个成语。
对于共叔段的叛乱,失败是必然的。郑庄公已经在位二十一年,而且你的野心又流露的太早,要是郑庄公不防备那心得多大呀。而郑庄公没有早早的压制叔段,有可能是念及同胞亲情,也有可能是不知道郑国上下,有多少是武姜和叔段的实力。因此不停的用小利安稳叔段,同时培养自己的团队。
郑庄公平定了叔段的叛乱,解决了当时郑国最大的隐患。对此世人认为郑庄公城府深,但是接下来的事,可能会狠狠地羞辱“城府深”这三个字。
郑国的崛起,除了有郑桓公的远谋,郑武公的雄才外,更重要的是周王室的扶持和肯定。郑武公在平定幽王之乱和平王东迁后,开始了迅速的崛起,傲视于诸侯。使的郑国领土扩张了数十倍。北临黄河,西依成周,东视宋卫,南指陈蔡。
如此后起之秀的郑国,不仅趾高于诸侯,更给周王室带来了压力。如今在位五十年的周平王,趁着郑国局势的不定,想将盘踞在周王室的郑国权利剥离出来。在此之前郑武公和郑庄公都身居周王室的卿士,在周王室有一定的势力。
公元前720年,也就是郑庄公平定了叛乱的第二年。周平王扶持虢国君为周王室卿士,用来分解郑庄公的权利。
得到消息的郑庄公怒不可遏,带兵直入洛邑城外,和周平王当面对质。此时的周平王可以看出多么的卑微无助,面对一位诸侯公的质问,只能淡淡的说“没有这事”。并为了表达诚意,答应了和郑国交换人质。周王子狐到郑国,郑公子忽到周。用来建立诚信盟约。史称“周郑交质”。
如果说周平王东迁是地理上划分了东西周,那“周郑交质”则是政治上的划分。也标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时代的结束。
在我看来“周郑交质”是郑庄公执政时期的一大败笔。这样不仅没有给自己及郑国带来实际的利益,还拉低了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威望和地位。也让郑国成了各诸侯的众矢之的,给郑国埋下祸患。
前半生命运蹉跎,后半生庸庸无为的周平王,也在“周郑交质”数月后,郁郁而终。
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即公元前720年)死,其太子早死,传位给孙子姬林,即周桓王。周桓王的继位后,便移权给虢国公,周郑关系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