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卫国人,是卫国的贵族之后,从小便学习刑法。在卫鞅小时候便听闻魏国在李悝的指导下开始了变法,这让卫鞅对魏国有了向往,因此在卫鞅学有所成后,便投奔魏相国公叔痤的门下。
公元前362年,魏相国公叔痤病重,在魏惠王前来探望之时,公叔痤极力将卫鞅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本想念及相国在魏国的功劳任用卫鞅,但公叔痤接下来的话,让魏惠王彻底的打消了这个念头。公叔痤自己知道卫鞅的才能,又怕自己死后魏惠王不重用卫鞅,便对魏惠王说到如果不用卫鞅,就处死卫鞅,不要让他逃亡到其他诸侯国,以免成为魏国的祸患。公叔痤前后矛盾的话,让魏惠王认为他病重后的胡言乱语,也就没再把卫鞅之事放在心上。
公元前361年,公叔痤去世后,原本在公叔痤门下的卫鞅,也变的无所事事,也正是这个时候,秦国刚刚继位的秦孝公面对各诸侯发布了“招贤令”。卫鞅看着自己不被魏国重用,得知秦国的“招贤令”后,便投奔到秦国。
卫鞅是因为“招贤令”而来,自然受到了秦国官员的接待,但卫鞅的想法并不是在秦国任一个小小的官职,他在魏国多年受到李悝、吴起的影响,早已经对变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前来秦国是想实现自己变法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只有秦国的君主才能帮自己实现,因此卫鞅来到秦国的目标就是面见秦孝公。
为了尽早的面见秦孝公,卫鞅有意的结交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最后在景监的引荐下卫鞅成功面见了秦孝公,卫鞅虽然有心变法,也对自己能力有十足的信心,但他不知道秦孝公的心思,因此卫鞅在第一次见到秦孝公后,并没有变法之事,而是以天子之道向秦孝公陈述,在卫鞅秦孝公陈述之时,也时刻观察秦孝公的态度,以此揣摩秦孝公的心思。
第一次的面见,秦孝公并没有对卫鞅留下深刻印象。卫鞅便继续请求景监让自己再次面见秦孝公,秦孝公因为对景监的宠信便再次面见卫鞅。这次卫鞅用王者之道向秦孝公陈述,这次的陈述引起了秦孝公的兴趣,对卫鞅也留下了印象。有了前两次面见的机会,卫鞅对秦孝公的心思也已经揣摩出来,知道了秦孝公的真实想法后,卫鞅开始了第三次面见,这次面见卫鞅将自己变法强国称霸诸侯的想法说了出来,正中秦孝公的心中所想,秦孝公也重新认识到了卫鞅。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卫鞅开始了在秦国的变法,卫鞅和秦孝公都知道,变法必定会受到秦国士族和大夫们的反对,因此卫鞅刚开始变法并不涉及到大部分士族的利益,而是针对农业的改革,颁布了“垦草令”。
“垦草令”是卫鞅在秦国变法的开幕,用来刺激农业生产,仰止商人的地位,鼓励国人开荒种田,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并限制各士族大夫所拥有的奴隶人数,让多余的奴隶改变户籍,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卫鞅为了使得“垦草令”顺利的实行,在秦都城外徙木立信,使得国民很快便对其信任。
“垦草令”的出台,让秦国的耕种土地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刚开始国民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并不熟悉引来了不少的怨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利益后,也开始纷纷支持。
公元前356年,“垦草令”的成功,让秦国的国民幸福感增加,也让秦孝公得到了国民的拥护,秦孝公便借此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卫鞅任命左庶长后,劝谏秦孝公迁都咸阳城,在秦国迁都后,便正式开始变法。
卫鞅接下来的变法,便涉及到了大部分士族的利益,因此也招来了各士族大夫的怨恨和反对。卫鞅在这次变法中,便废除了士族的世袭制度,使得部分士族不再继承先祖留下的领土,并建立了军功制度,让普通国民有了上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