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都无可奈何,可见“二元君主制”的威力!
它是士族存续的根基,也是儒家对抗皇权的神器,几百年流传下来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如此一来,韩馥身为袁家故吏,虽然对袁绍极为忌惮,但只要没有找到真实的造反证据,他也不敢主动下死手。
不过韩馥同样没有放松,而是派兵对袁绍进行全方位密切监控,时刻防止他做出什么小动作。
对于袁绍来说,如此被人骑脸监视,当然是感觉如鲠在喉。
他也生怕不小心被抓住了小辫子,给了韩馥借机发飙的机会。
于是袁绍就派董昭来到兖州,希望能够促使此地率先起兵反董。
只要兖州开始动手,那么袁绍也就能够顺势而动,利用天下舆论,摆脱目前的尴尬局面。
可现在形势严峻,如果任由刘岱和桥瑁冲突激化,导致兖州从此战火连天,那么袁绍的设想,无疑就将完全落空。
所以董昭本来不想管这破事,但又因此而不得不苦口婆心出面劝和。
董昭吸引众人注意后,接着劝慰道:
“如今西凉匹夫窃据朝堂,屠戮良善,正是我辈奋起之时!
“待驱除董贼,收复故都之后,诸君皆为大汉有功之臣,届时封侯拜相不在话下。
“与煌煌天下相比,兖州毕竟只是弹丸之地!此时同室操戈,只能令亲者痛仇者快而已。
“故此,昭盼诸君能够明鉴,务必以国事为重!”
待董昭说完,其他郡守也纷纷起身劝解。
这些人本来打定主意坐山观虎斗,但他们心中也有自己的底线。
小打小闹争夺话语权还好,但像现在这样闹到不死不休,最后把火烧到整个兖州,连累到了自家,那就得不偿失了。
最重要的是,如此不死不休,已经超出了他们这群职业官僚的能力范围。这让他们有种本能的排斥和不安。
如果说先前还有一些潜规则,让大家彼此留有一点余地,那么从刘岱杀人掀桌子开始,就已经成了典型的乱世之争。
乱世之争,玩的就不是政治游戏,而是人命了。
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人因为不适应,而被时代无情地淘汰。
刘岱想要尽快掌握整个兖州,所以他希望利用屠杀产生恐惧,让这些庸碌之辈尽快认清现实,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
事实证明,杀人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
这些平素只知高谈阔论的清流名士,哪里见过如此狠辣手段?
随着人头落地逐渐增多,众人面色慢慢惨白,劝解的声音也越来越低微。
“诸君……”
等到场面渐渐冷却下来,刘岱敲了敲桌子,然后端起酒杯高声喝道:
“饮胜!”
除了桥瑁自斟自饮没有理会,其他人都是手忙脚乱赶紧喝完,也不知道能否品尝出美酒的滋味?
刘岱轻笑一声,终于正式转向了董昭。
“董君勿忧,我早知本初(袁绍)意思,定不会让他失望。
“如今董卓无道,擅自废立。我等必号召天下群雄共伐之,让这奸贼死无葬身之地。
“至于韩文节(韩遂),此人身为颍川名流,如今居然贪慕权位,首鼠两端,必然会贻笑大方。
“稍后我就与他手书一封,劝他尽快回头。如果此人还不幡然醒悟,那么待我整顿好兖州兵马之后,自然会与他见个分晓。
“如此安排,董君以为可好?”
董昭深深拜谢,面露感激之色,心中却是老大不以为然。
韩馥毕竟是冀州州牧,位高权重,坐拥天下大州,手中有钱有粮还有兵。
要能打得过,袁绍早就自己动了手,哪还需要如此投鼠忌器?
更何况,听刘岱这意思,如今连兖州都还是未知之数,居然就惦记着带兵打到冀州去了。
——野心不小,就是不知道实力能否跟得上?
退一步说,真要让刘岱做成了此事,难道到时还能指望他把冀州吐出来让给袁绍?
那就是个笑话!
事已至此,董昭已经察觉了刘岱的野心,也就不再指望从他这里得到更多帮助,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桥瑁等人。
刘岱自以为桥瑁已经退缩屈服,不过董昭可不这样认为。
事实上,董昭一直在暗中观察在场所有人。
自从行刑杀俘开始,桥瑁虽然脸色阴鸷,但却没有丝毫慌乱,明显还有后手没有发动。
——要真如此,这场兖州双雄斗,鹿死谁手还真是犹未可知?
不过在刘岱眼中,立威恐吓的目的显然已经达到,而董昭也不再多言,更是让他愈发志得意满。
因此他决定稍稍退让半步,舒缓一下场上众人紧绷的神经。
毕竟他也不想当真犯了众怒,把所有人都给得罪死了,另外他也需要进一步给桥瑁挖坑,让桥瑁在兖州陷入孤家寡人的地步。
于是刘岱笑了笑,豁然道:“俗话说‘乱世须用重典’!只要能换兖州安定,无论多少骂名,岱都愿一肩担之!
“这也是当年皇甫公剿灭张角之辈,将所有黄巾蛾贼一并坑杀的良苦用心。
“不过上天终究有好生之德。只要确实悔过自新,吾也不是不愿给人一个活命的机会……”
刘岱这话一语双关。说到这里,他还特意顿了顿,给了大家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