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老师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至少我是这样想的。倒不是说好的老师能教给你什么非常优秀的技能,而是你能从他身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并由此产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在我看来唯有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
大多数人不愿意学习,不过是他还没有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就好像一个人总能找到一本自己命中注定的书要看,并由此爱上阅读。
谢地的志向也是成为一名老师,他时而觉得现在的教师风气很不好,时而又设身处地地想想,发现自己好像也不能做得更好了。
不久前看了一部电影,主题便是,无法拯救的学生,还需要拼命拯救吗?答案是,可以救,但无能为力。
要明白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不是满腔热血,满怀信仰就能做到的,大部分人,大部分事,只能做好极小一部分工作,这一生也算够了。
当然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那么这个人也不能不说是伟大的。这个世界不断地分工明确,目的就是要让人各司其职,扬长避短,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提升效率,推动社会发展,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学好,那样实在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做法是很明智的,人应该追求深度,而不是广度。
谢地想过要去支教,为了体验生活,也为了磨炼自己。他本身是山里出生的孩子,对那种没有接受优良条件教育,和恶劣环境之中的孩子,始终抱有一种同情。仿佛是同情儿时的自己,希望不要再让更多的孩子,像自己一样痛苦地学习了。
谢地总想,自己当了老师后,绝不会死板地教条似的教书。虽然是教书育人,但育人才是核心,培养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前途无量的,已经出师,不用再多加教导了。
读书时期所有的学习内容,本质上都是在为孩子以后的独立学习能力打基础。但往往这个基础被软磨硬泡地打好了,却忽视了孩子的意愿。
被逼迫地做事,效率必然是极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形成抗逆思维。所以谢地认为,自己首先要给孩子们树立很好的三观,以及对知识的认识。
如果是一节课的话,谢地可能会谈人生半节课,教书一节课,这两者本就是一样重要的。
因此有时候谢地总觉得自己该是个哲学家,不是个好的老师。
老师应该和学生成为朋友,但这种朋友也是有尊卑地位之分的,不是完全平等的,要让学生提前明白,这个世界就是不完全平等的。
好的老师还会给以学生感动,在学生困难时主动施以援手,做他们的知己。当然这样的想法非常理想化,或许未来有一天,传统的教育方式会被新兴的互联网教育所颠覆,这是谢地比较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