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原因让人毛骨悚然,私吞仓里部分粮食的还算是有良知的官员,更多的则是把仓里粮食拿出来,和奸商勾结,在灾年时囤积、涨价卖出······这发得不是国难财,这是人命财!”
“常平仓中无粮,百姓怎么办?吃草根剥树皮也得活着,可地总得下种,无奈只能向富户借高利贷买种子下地,如此便进入一个死循环······”
“诸位可知高利贷是什么?利息高达月息六分,年息就是七十二分,甚至更高,因此说高利贷就是卖儿卖女与倾家荡产的代名词,一点都不为过。”
“借贷的百姓为还上钱,不得已卖儿卖女卖土地,因此有了土地兼并······王介甫在地方调查过,有事实依据,才出台青苗法。尽管朝廷也收利息,但两成利钱比起富户的高利息,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青苗法出台的初衷是救民,可在那些富户眼里就变成杀富户,凭什么他们赚的利息进了国库?于是乡下便有部分人嚷着青苗法不好······”
洛寒绕得很远,用充足的历史知识,一阵咆哮,说得众人哑口。
如果谁还说王安石拟定青苗法是沽名钓誉,估计会被喷死在殿内。
少顷,不待其余人说话,洛寒又道:“青苗法既是利国利民,为何又有诸位说得这些弊病呢?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吏治。”
“正应了那句话,世上没有坏事,只有坏人,无论多好的政策,只要那些坏吏去执行,那就变成害民的坏事······良法需良吏,才不辜负官家和众相公的殷殷期望······”
“下面臣谈一谈青苗法之失,究竟在哪里?”
洛寒侃侃而谈,一条条罗列出青苗法存在的弊病。
“其一在于强迫百姓认购。有些官吏为搞出政绩,不惜扰民,中产之家可能不需青苗钱,他们也强迫借,反而让百姓背上了利息的负担,甚至让城市里的百姓也认购青苗钱。”
“其二是反对新法的官吏不作为。这些官吏见识不广,看不到青苗法实行得当,对百姓的好处,便故意什么也不做,导致新法不能很好地推行。凡此两种把青苗法良好用意全毁了……”
“其三则在于百姓愚钝。青苗法本意是借贷让他们用于生产,但有些百姓借了青苗钱却是用于度眼前之急,钱用于买米下锅或做其他事,结果到了还钱之时,别说利息,便是本钱也还不出来。官吏收不回本钱,便无法向朝廷交差,只好用强迫手法逼迫百姓还钱,结果搞得贫穷之人家破人亡……”
“其四则是奸吏借故鱼肉乡民。朝廷明定二分利,他们收三分甚至六分,自己从中贪污谋利。”
“其五还是官吏作梗。他们生怕在限期内收不回青苗钱,不等农民到收获的季节,便催令农民还钱,此时农民如何有钱还?官吏如狼似虎,又不敢不还,只好典当家产,青苗法由便民反而变成害民……”
“······以上便是青苗法实行过程中的种种弊病,执政者讳言不敢提及,而反对者则因这些弊病,全盘否定青苗法······其实只要大家静下心来论政,对症下药,加以改良,青苗法亦可转为良法······”
听到洛寒说青苗法种种弊病,赵佶和章惇等人惨然变容。
当听到洛寒说可以转为良法,赵佶不由眼睛一亮道:“真人有何良策?”
洛寒微微一笑,适时抛出自己的主张:“官家,臣的主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