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也震撼了。
震撼洛寒的诗词造诣,更震撼他为百姓的那番说辞。
这让他想起初入官场。
那时的他,自命士大夫一族,把底层百姓的死活看得不名一文,公开称底层人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保障士大夫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故而他成为抵触新法的急先锋,明目张胆和章惇对着干,结果牵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
黄州城东有一块坡地,他亲自耕种后,心灵返本了。
生活不易,百姓不易。
懂得这个道理后,他以东坡居士为号来激励自己,同时也笑迎无止尽的贬谪之路。
忍饥挨饿,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这是他的死亡磨难,也是他的修行之路。
死亡向他微笑,他就向死亡还以微笑。
七年辗转在贬谪路上,他心智更坚强,也更深刻地认识到百姓生活的艰苦。
他错了。
新法就是让百姓过得好一点。
若能回到从前,他会毫不犹豫选择支持章惇。
于是他回京后,专门拜访了章惇,表示并不太介意和章惇一生的交集。
他不是去示弱,而是去忏悔。
走进百姓中,他灵感爆棚,心灵的波动,成就无数佳句。
洛寒的诗句饱含赤诚,和他的为人处世如出一辙,有他辅助章惇,大宋百姓才有好日子过。
“啪啪啪······”
苏轼起身鼓掌,这就是对洛寒最大的肯定。
“这小道士忒是张狂,东坡先生出手教教他如何做人······”
曾布见苏轼公开支持洛寒,顿时不爽。
他厚着脸皮请苏轼出山,就为吊打洛寒,谁知苏轼却认同了洛寒。
“我若出手,汴京便会传出以大欺小笑柄,诗词界有这样的年轻人是好事。”
苏轼很直接道,“我答应子宣来诗词会上看看,并没有答应作诗词,子宣勿要强人所难······”
说实话,苏轼看不上三面两刃的曾布。
他和章惇是挚友,他的贬谪之路也是章惇所赐。
他恨章惇,却也不能掩盖对章惇的欣赏。
政治不是慈善堂,不能讲温良恭俭让,旧党得势的时候,章惇等人也是被贬谪到天南海北。
曾布请他出山时,他本想拒绝,后来一揣摩,便想去看看。
看看大宋有哪些后起之秀,了解一下洛寒这个神秘的小道士。
“东坡先生不出手,难道任由他打压咱们士大夫?”
曾布不甘心翻船。
他清楚除非苏轼亲自下场,否则谁都盖不住洛寒的风头。
“老夫致仕在家,不愿再卷入官场纷争,这事子宣不要再提。”
苏轼再次明确拒绝后道,“七年辗转各地,我亲眼见到百姓的悲惨生活,洛真人这是下山救世······”
曾布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暗暗把苏轼记恨在心。
“在下不才,请教洛真人······”
曾布眼前一亮。
这小子颇有才,说不定能扳回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