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实录》对朝政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看不见。
朱厚照提到日月堂还没有理宗这一点很及时,理论阵地就在那,不占了就被别人占了去,想正本清源,得有一支自己的人马。
朱希周眼下也不适合实务,还不如让他搞理论建设呢,朱希周也善长这个。
把理工科的哲学和理论与理学结合起来,凑出一个适合当前大明社会框架的理论体系,是朱厚照应该马上着手的事。
当前日月堂也没有人做专门的哲学和社会学研究,这可是抢占舆论高地的卡位战。
不然太多的士林杂音,朱厚照的谋划会一直受到攻击。
可朱希周还有些犹豫:“先皇实录是李阁老主笔,臣等还是赞划,贸然更易人选恐遭物议。”
朱厚照才不怕呢,不过他有说话堵别人的嘴:“此事朕会与李师傅相商,其实李师傅也没空拘于文务,编好了朕也不会没了李师傅的名望,署名不是问题,关键是朕不希望别有用心之人污了父皇的身后名。”
这个说法朱希周能接受,说到他心坎上了,连朱厚照夹带的私货也一并吞。
“好,就从皇上所言。”
成了一半。
还有一半要努力,王守仁代劳:“理宗实为日月堂之喉舌,换了他人,不管名望、学识还是身份都难以安心,师伯,您就屈就了吧。”
如果朱希周被争取过来,就是这个执喇叭的不二人选。
首先朱希周是由孝宗敲定的,史上也忠心不二,此人生性刚毅清廉,其他阵营没法收买。
刘春、费宏他们会钻科举的空子,朱希周可是宁可儿子考不上举人也不开口的。
当时的主考提调官就是朱希周的门生,主动上门问师尊该怎么出题,暗示得够明白了。
朱希周却装傻:“莫来问吾,亦莫语人。”
结果朱希周的两个儿子一直当秀才。
为了这事,御使请旨给朱希周立崇德坊以表德望,朱希周却拦下了,自己掏钱买下材料,说要盖房子用,牌坊没立成。
可朱希周家里根本没翻修,那边石料就一直放着,日晒雨淋。
也就有了后人称其“盛德为天下师表”的美誉。
但朱希周也不仅仅这些表面文章,他还有担当,大礼议时内阁诸人不想表态,朱希周闯进去逼他们展示立场,“群臣伏阙,公等能坐视乎?”
于是阁老们都被逼下了场,一齐跪在了左顺门前。
为了这个,朱希周与何孟春一同被开了。
但要说朱希周食古不化也不见得,嘉靖后来想立牌坊,很多次要起复他都被拒了,还作了《张良归山图》附诗:“袖却朝簪别汉家,赤松相侯在烟霞,而今悟得全身计,不似从前博浪沙。”
意思是说他也知道像张良一样退隐的,如果所托非人,不如归去。
所以朱希周的忠贞也是得分人看,人家并不傻。
这么一比较,朱厚照觉得孝宗还真给他留下了“真金白银”,很耐花。